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铁建头条报网快讯
往期回顾

下足精细功夫 沉降精准控制

刘连振 连 昊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4月25日   2 版)

    本报珠海4月24日讯(通讯员刘连振 连  昊)在中国海鲈鱼之乡——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的阡陌鱼塘间,一条“钢铁巨龙”正悄然扎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中铁十五局珠肇高铁鹤洲动车所建设自2023年启动以来,便面临着世界级施工挑战:在全国最大海鲈鱼养殖基地下,60万平方米的流塑状软土地基平均厚度达25米,最深处达45米,含水量高达60%,透水性极差,堪称高铁建设中的“软基极限考场”。

    作为广东省首条自主投资建设的时速350公里高铁,鹤洲动车所对路基沉降控制提出“毫米级”严苛标准。“这里地处珠三角入海口,软土层如‘豆腐地基’,承载力弱、渗透性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结构塌陷。”项目总工程师沈威坦言,超宽路基(场坪宽度215米)与深厚软基的叠加,让传统施工工艺难以奏效,成为制约工程推进的“卡脖子”难题。

    面对“拦路虎”,中铁十五局珠肇高铁项目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力量,成立专项科创小组,在地质最复杂的试验段展开攻坚试验。通过数百次数据推演与工艺优化,团队创新采用国际先进的“增压式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像给软土“蒸桑拿”般排出水分,同步结合“旋喷桩+水泥搅拌桩+管桩板筏结构”等分区处理方案,将60万平方米施工区域划分为37个精准预压单元,实现“一域一策”精细化施工。

    除了技术突破,项目团队更搭建起全流程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在施工现场埋设传感器,实时采集土体应力、沉降数据,构建起覆盖人员、机械、工艺的三维监控网络。“过去靠人工巡检,现在电脑自动预警,检测数据每4小时自动采集更新一次,真正实现‘事前预判、事中管控、事后追溯’的全周期智能管理。”沈威展示着智慧平台的实时监控画面,传统施工的“经验主义”正被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取代。

    历经三年技术攻坚,37个预压区全部通过真空预压验收,各项指标优于设计标准,为后续工程筑牢“钢筋铁骨”。这项突破不仅刷新了我国软基处理的技术高度,更开创了高铁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的范例——在不影响万亩鱼塘养殖的前提下,实现了“钢铁长龙”与“绿色粮仓”的和谐共生。

金融“活水”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耕周边市场 彰显央企担当(上接第一版)
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跨京沪铁路转体桥转体完成(图)
用好投资并购工具 释放战新产业活力
淬炼技术“蹚路” 提升品质“破圈”
下足精细功夫 沉降精准控制
陕北革命老区首条高铁开始铺轨
最快高铁动车组试验线启动静态验收
穿越秦岭最长高铁隧道贯通
海南省首个分布式“渠面”光伏项目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