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襄阳10月30日讯(通讯员李 静 沈正华)“一次周转材料异地置换,就能省下20.17万元!”10月28日,中铁十一局一公司产业拓展分公司物资管理员杨辉,在盘点台账时算了一笔账,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异地置换钢板桩,为公司节约远程调拨费用20.17万元。这项周转材料管理模式上的“小创新”,正成为撬动“大效益”的杠杆。
作为该公司盘活资源、降本增效的关键板块,产业拓展分公司长期面临跨区域项目材料调拨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的挑战。以雄安堤防泵站项目为例,施工所需1200余吨钢板桩,若从2150公里外的华南仓储中心调运,高昂运费和近10天的时效让项目团队压力倍增。
分公司跳出“从仓储到项目”的固定思维,采用“材料异地置换”方案解决这个难题。他们与第三方资源平台按照1:1的比例进行材料置换,将华南仓储的钢板桩就近转给第三方,同时由第三方在河北片区仓库协调280吨同型号材料“补位”。杨辉介绍,由于南北方钢板桩存在价差,即使采用1:1的比例进行置换,第三方仍然有利可图。而对于分公司来说,不但减少了运输成本10.63万元,也有效“疏堵”,降低了仓储中心的库存压力。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西康铁路项目。近期西康铁路项目下场480.18吨异形模板,公司内部难以调拨使用。分公司通过第三方置换为383.51吨钢板桩,调拨给雄安堤防泵站使用。此举不仅比废旧物资处理多创效8.64万元,还比新购钢板桩节约成本10.35万元,单笔业务实现综合效益18.99万元。
从“跨省奔波”到“就地取材”,异地置换模式让周转材料“转”得更快、更灵活。自2022年实现第一笔置换业务以来,分公司运用该模式已高效调配11268吨各类材料,创效680余万元,逐步形成“需求触发-仓储联动-平台匹配-成本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跨区域材料信息共享平台,动态匹配库存与需求,并拓展模板、型材等多品类置换,让‘小置换’持续释放降本增效的‘大能量’。”分公司经理郭力波表示。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