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0月23日讯(通讯员赵纯杰 刘连振)仲秋时节,中铁十五局四公司平漯周高铁项目施工现场,焊花在晨光里飞溅,机器轰鸣声伴着秋风在钢筋水泥间回荡,劳务队伍正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人群中,几名佩戴红色标识的驻队指导员格外显眼,他们穿梭在各个工区,成了一线施工中活跃的“红色力量”。
自进场以来,该项目以“穿透管理、激活一线”为主线,向劳务队派驻驻队指导员,围绕安全管理、服务关怀、权益保障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劳务工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为项目高质量推进保驾护航。
天刚微亮,驻队指导员路海龙已出现在漯商特大桥连续梁施工区。“安全扣一定要扣紧,高空作业不能有丝毫大意。”他的提醒并非生硬指令,更像是家人般的叮嘱。为了提升工人的安全意识,路海龙牵头搞起“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工人发现隐患拍下来、提改进建议,核实整改后就能兑换安全积分。他还把近年来行业里的事故案例,改成工人能听懂的“实在话”,讲清违规操作的后果,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在工地上扎下根。
“工人的事儿没小事,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干活才更有劲儿。”路海龙说。天热的时候,指导员早早就备好了防暑药,搭起临时休息区,还不间断供应绿豆汤和凉白开;逢年过节,他们更像“大家长”,带着慰问品挨个儿给工人送关怀。项目还建立了“劳务队问题簿”,工人提的每一条意见都认真记、及时办,不少工人感慨:“在这儿干活,心里暖乎乎的,跟在家一样。”
让工人干得安心,更要干得踏实。驻队指导员联合项目财务部搭起“全链条权益保障网”:严格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用实名通道记考勤,实行“一人一卡”工资专户管理,从用工、考勤到工资发放,全程盯着流程。傍晚收工后,常有工人拿着工资明细找路海龙核对,他总会坐在工棚里,一条一条讲清楚。指导员还在驻地挂了维权须知牌,每月排查欠薪隐患,定期跟工人沟通反馈。“以前总担心工资发不及时、有问题没人管,现在有公示、有渠道,还有指导员帮着核对,心里特别踏实。”张师傅说。
如今,这些驻队指导员用细致务实的工作,凝聚起劳务队伍的向心力,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平漯周高铁项目关键工序推进顺利:桥梁桩基、承台、墩身完成率均超98%,土方开挖累计完成72%,现浇连续梁施工近半,箱梁预制与架设全面启动。一线“红色力量”持续注入,正让“一点红”慢慢燃成“一片红”,为项目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