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15日讯(通讯员宋 进)“自去年9月‘物资超市’运营以来,传统可周转资产业务营收突破9000万元,运营成本降低50万元。” 在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一组组数据格外亮眼。
中铁建设积极探索可周转资产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编制《搭建周转料超市方案》,以“集中托管+市场流通”激活资产价值。所属建筑科技公司依托全国8大资产分站、近30万吨资产存量,通过“互租机制”“共享仓储”等创新模式,探索通存通兑,有力推动钢木龙骨、盘扣等8类物资高效流转。
在该公司运营调拨台账上,实时跳动着一组数据:跨区域调拨钢木龙骨104万延米、盘扣1170吨、集装箱217间。“我们打破了分站各自为战的壁垒,建立了区域资源池。”资产托管运营业务负责人郭伟锋介绍。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公司统筹各区域需求,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闲置资产编织成一张“流通网络”。
在佛山站施工现场,一批曾在仓库积压半年之久的钢木龙骨正在熟练安装。“过去这些材料闲置率高达40%,现在通过合作租赁模式,100万米龙骨全部‘上岗’,预计创收100万元。”华南分站负责人刘益鸣说道。此外,通过与合作方建立“互租机制”,让5000吨盘扣、1300吨钢管在不同项目间“畅通流转”,不仅为供应链上下游节省超200万元采购成本,还让8000平方米闲置钢板成功盘活,预计带来43万元租金收入。
针对周转料仓库租期临近及场地恢复需求,该公司还创新采用“共享仓储”模式,与战略合作方协同,将郑州库房1300吨钢管和盘扣调拨至钱塘站附近库房,提前15天清库,节约了10万元仓储物流成本。
截至目前,该公司运营体量已达100万吨,8000平方米钢板、100万米龙骨等“沉睡资产”正一步步转化为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