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

李佩山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5月16日   4 版)

    □ 李佩山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他和母亲李星英之间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往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李星英痛失骄儿泪满襟 

    1964年5月21日这天,一位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夫人,刚走出山东淄博八陡火车站,就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她手扒着黄土,号啕大哭:“我的儿呀,我的儿呀,我的儿……”那哭声振聋发聩、撕心裂肺。

    这位老人就是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那年5月14日上午9点45分,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焦裕禄年仅42岁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李星英强忍悲痛,硬撑着给儿子料理完后事,在整个过程中她未掉一滴眼泪。可当她一踏上故土,就再也忍不住了。她是为了不让焦裕禄的妻子更伤心难过。

    1964年3月,一心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而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劳累过度,在三义寨下乡时突然晕倒……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肝癌晚期,皮下扩散。随后,焦裕禄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

    不幸的消息传到家乡,母亲第一时间在大儿子焦裕生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从淄博赶来。望着脸色蜡黄、形销骨立、蜷缩在病床上的儿子,她心如刀绞,强忍着巨大的悲伤安慰说:“没有治不好的病,等你病好了,我再给你烙小米面煎饼吃、纳千层底的鞋子穿……”

    焦裕禄听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焦裕禄英年早逝,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痛。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回忆说:“土改时我家分到一个桃园,里面有个破窑洞。父亲刚去世的那段日子,每到傍晚的时候,奶奶因为思念他,就独自跑到窑洞里哭,以寄托对儿子无尽的哀思……”

    1966年2月26日,经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的灵柩从郑州迁回兰考。迁葬结束后,追悼的人群逐渐散去,墓地又归于平静。一向隐忍而又刚强的李星英,悄悄地让孙子用架子车把她拉到儿子的墓地。在孙子的搀扶下,这位年迈的老人,一步步走上前去。她扶着儿子的墓碑,望着镶嵌在墓碑上那张熟悉的遗照,忍不住几度哽咽、泣不成声:“我的儿,这是娘最后一趟来看你。娘老了,走不动了,以后再也不能来看你了……”

    在母亲李星英的心目中,儿子焦裕禄为人民而死,是她一生无比的骄傲!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一户自耕农家。长辈给他取名“裕禄”,就是希望他一生衣食无忧,过上富裕安稳的生活。他的母亲李星英生于1892年,祖上是木匠,家庭条件相对比较殷实。她嫁给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时,焦家的生活条件还好。可是,好景不长。焦裕禄的母亲,前后经历了早年丧夫和晚年丧子的悲痛,但她都以顽强的意志支撑着家庭。在焦裕禄8岁的时候,全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将他送进村里私塾读书。4年后,又把他送到南崮山小学继续上学。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焦裕禄非常珍惜。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学堂,从未耽误过一次。同时,他深知家里困难,经常在放学后拎着柴刀上山砍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去卖,换回钱来再去买学习用品,以减轻家庭负担。

    母亲时常带着焦裕禄下地干农活,教他认识并采挖马齿苋、灰灰菜、苦苦菜等野菜,做成野菜粥充饥,既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也切身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疾苦。人们从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仅留下的4张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不是在拔草,就是在锄地,或者在栽种泡桐树,简直就和普通农民一样朴实无华。

    言传身教影响儿子一生

    母亲不仅教焦裕禄干农活,还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焦裕禄始终铭记母亲的教诲,一生都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

    1942年,焦裕禄被日军抓捕入狱。母亲李星英心急如焚,这位年已半百的小脚妇女,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每隔一天便要来回走六七十里的山路,到博山县城打探儿子的下落。1943年8月,焦裕禄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终于逃出虎口,回到家乡,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他百感交集地叫了声“娘”,然后就猛地扑过去,母子俩抱头痛哭了一场……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好男儿要有担当,要做一个好人,做天上最亮的星!”母亲的话,在焦裕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动力。1945年,焦裕禄打长工的江苏宿迁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这使他看到了穷人翻身做主的希望,随后就从宿迁返回家乡,并很快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1946年1月,焦裕禄在北崮山村农民焦念祯家,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焦裕禄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准备随军南下。临行时,焦裕禄来到母亲跟前还没开口说话,母亲便知儿子心里最牵挂的是她。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对儿子说:“党需要你去,你就放心地去吧,娘能撑得起这个家!”

    携家眷千里探亲成永别

    1964年初,已升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取得了同“三害”斗争的初步胜利。这时,他的肝病却越来越严重。

    这年春节前夕的一天傍晚,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正在做饭。“老焦一进门就高兴地对我说‘组织上批准我探家,我可以带着你和孩子们一起回山东老家过年啦!’”徐俊雅回忆说。

    这是焦裕禄阔别家乡17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携家眷回故乡探亲。在家乡短暂的日子里,焦裕禄不是走亲访友、拜见长辈、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就是打水扫地、贴春联、接待家中来客。他总想为家乡多做点贡献,帮母亲多干些家务。母亲见他脸色发黄、又黑又瘦,焦急地问他:“身体咋了?感觉有啥不好?”劝他回兰考后,赶快到医院查查。他答应说:“好”,并说:“没啥大事,只是感到有点累,脸黑是在兰考被风吹日晒的……” 

    正月十六上午,焦裕禄夫妇和子女们带着母亲连日来在烟雾缭绕、没有窗户的厨房里,烙的一大摞煎饼和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亲手做成的千层底布鞋及其他家乡特产,与依依不舍的母亲道别。天空又飘起了片片雪花,真是人留地留天也留,就是舍不得让亲人们走。

    焦裕禄一家人离开房屋、走出家门、走到了村子的大路上。雪越下越大,站在家门口风雪中年迈的母亲,目送着亲人们渐渐地远去。她浑身挂满了雪花,显得愈加苍老。“娘,您回去吧!快回去吧!!”焦裕禄喊道。

    李星英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仍一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任凭风吹雪打。这时,焦裕禄放下行李,脱下帽子,大声地喊了声“娘”,随即便向着母亲,“扑通”跪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 

积石山下,夏日如歌
扛起梦想的犁锋
乡路织梦(图)
五月的礼赞
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