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3月27日讯(通讯员石亚强 王 妙 张司颉)“准备就绪,开始爬升!”近日,在中铁城建施工的广州市重点民生工程南沙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现场,随着控制中心一声令下,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空中造楼机”缓缓升起,耗时仅80分钟,近350吨的“钢铁巨物”向上“攀爬”至指定楼层,顺利完成了首次爬升,按下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加速键”。
“空中造楼机,是一个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相当于一座移动式造楼工厂。”项目总工程师刘林林介绍,可以理解为把造楼需要的材料、设备、人员等整合到一个智能集成化平台上,工程团队直接在造楼机内部建楼,平台可随着大楼不断爬升,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大大缩减工期。
中铁城建此次在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研发投用的空中造楼机,由支撑系统、液压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钢桁架平台系统、挂架系统、模板悬挂系统、附属集成设备系统七大系统组成,具有施工效率高、承载力大、多级防坠、结构轻巧等特点。虽然是个“大家伙”但又“身轻如燕”,整体爬升一个结构层(约3米高)仅需1-1.5小时。
相较于传统脚手架,空中造楼机将喷淋养护、开合式电动防雨棚、液压布料机等施工设备集成在平台的顶部,并在平台下方构建了多个工艺区段的作业流水线,可以同时覆盖5个楼层,从而形成功能齐全的可以空中移动的“室内工厂”,为工人们在高空中提供工厂化作业环境及全天候作业条件。
“空中造楼机”如何爬升?刘林林解释说,造楼机与楼体通过12个提前预埋好的支座连接,其搭载了可承载力达数百吨的新一代智能爬升系统,新的楼层建造完成后,该系统会将造楼机和所有装备往上抬升。造楼所需材料也会垂直运输上去,随着造楼机的爬升,各项工艺逐层进行,从下到上形成工厂流水线,让百米高空的建筑施工作业如履平地。
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空中造楼机通过借助智能设备,变成一个聪明的“环保能手”。节水方面,通过搭载集成水箱、高压喷淋设备等,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喷淋养护降尘功能,还可自动运行,降低人力成本;在节材方面,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预埋件和附墙件数量,避免高空焊接和螺栓紧固作业,节省了材料和人力,实现材料轻量化且可循环利用。
后续施工中,中铁城建将以此为基础,形成基于BIM的住宅造楼机应用深化设计技术、住宅造楼机人机结合模式研究、造楼机分段分片安拆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打造下一代轻量化造楼工厂提供技术支持,总结出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建造模式,助力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