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涧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2024年以来,中国铁建党委着眼长远,站在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考量,明确提出开辟“五新赛道”,发布了《中国铁建战新产业重点方向领域、细分赛道及责任单位清单(2024版)》,建立了“六个融入”工作机制,推动“9+6”专项行动,有力有效推进了战新产业向纵深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对标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的目标,中国铁建不论从做大“增量”上,还是在做优“存量”上,企业在战新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家队、主力军,我们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性部署,要主动发挥带头作用,勇当战新产业发展“排头兵”,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加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带头开展资源整合、场景建设、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突破更多源头底层技术,解决更多产业共性技术难题。
培育战新产业,并非一日之功,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往往具有产出不确定、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征,我们要积极发展“耐心资本”,摒弃“短视思维”,避免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潜下心来,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搭建创新的“基座”,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锻造自身“金刚钻”的同时,还应密切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同高校、专业研究研所等强强联合,形成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促进跨领域、跨行业产学研融合创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释放战新产业的内在价值和长期价值,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永续动力。
当然,突破战新产业的根本还在于人才,只有厚植人才“森林”,方能润泽战新产业的“源头活水”。要做好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大拿等人才的选用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这样,战新产业发展才能渐成气候,引领企业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