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光辉
我庆幸,我能成为诗集《心灵的故园》的第一读者。通览全书,掩卷静思,作者笔下的乡愁诗和军旅诗,情景交融,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留在我的心底。更让我久久回味的,还是作者笔下的哲理性诗作。一首首一行行的哲理性小诗,宛如一条清澈见底、叮咚作响的溪水流淌在我的身旁,夹岸的绿荫和清新的空气直往心里去,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
诗集作者吴志义是我尊敬的兄长。我尊敬他,不仅因为他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位真诚的挚友,更因为我喜欢他的诗品诗作,特别是他的哲理诗。前不久,他将新近结集的诗稿在电脑上传给我,说这是他继《心灵的雨丝》《心灵的潮汐》之后的又一本诗集,算是一个小的系列或姊妹篇,或称为心灵三部曲,以了结人生暮年的一桩心事。他嘱我提出意见和建议,帮他发现和更正文字性差错。
吴志义的《心灵的雨丝》《心灵的潮汐》《心灵的故园》三本诗集的写作和出版,正是在新世纪前后诗坛这场探索和回归的浪潮中完成的。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诗坛的风云变幻,他有着自己始终不逾的信念和坚守。他坚信,无论中国诗坛的风云如何变幻,最终依然要回归到诗歌创作的本真上来。他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尊重诗歌创作规律,深入生活,感悟人生,巧妙地将思想性、哲理性融入可见可感的诗作画面之中。纵观作者陆续面世的三本诗集,看得出他机智灵活地不断吸纳了一些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努力摒弃一些低俗、浅薄的表达方式。一步一个台阶,笔下的诗作更趋成熟、深邃和老道。他的诗不仅力求让读者看得懂,并能从精神和美学的享受中得到启迪。
谈到诗歌创作,他认为与其他文学体式相比,诗歌是最自我的一种文体,作者的自身体验和思想性更为重要,自由度也更大些。他说,练习写作的过程就像登山一样,山的高度就在那里,登到什么高度,看你的体力、耐力和智力。而且,上山的路不会只有一条道,有相对宽畅的大路,也有布满荆棘的小路野径。上山的大路上,人多而热闹,我不去扎堆凑热闹,常是选择一条土路小径,且行且玩,一路上有风中山花,石间清泉,时而可遇上茅屋民居,采药老翁,牧羊小童,便向前聊上一阵。由此引发一些即兴随感,便记下来,然后经过静虑,幻化为笔下的一首首小诗。时间长了,集少成多,或发于报刊,或结集出版,向读者奉献一片素心,希望能给人些许向上向善的启迪。
翻阅眼前这本《心灵的故园》,犹如漫步在一条流淌着的溪水之畔,让人在心情愉悦中,常有所思,有所获。书中的许多哲理短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耐人寻味。如“我旅行/这是我心灵的阅读/我阅读/这是我精神的旅行/旅行和阅读都是我心灵的安顿/因为我知道,倘若/一个人的心灵没有安顿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流浪儿”(《秋叶集》)再如,“在佛面前,人是草木/在草木面前,人是佛”(《禅茶集》)这些哲理的诗句,是浅显的,又是深刻的。书中《秋叶集》里有首小诗,这样写道:“夕阳下/秋风里/我漫步在林荫道上/信手拣起一片随风飘落的黄叶/细细看来/这树叶的一面是哲学/树叶的另一面是诗”。这里的诗中之“秋”,自然兼有两种含义,一是自然界之“秋”, 一是人生之“秋”,作者在诗中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化为哲学和美学的典型意象,从而赋予更深邃的含义和价值。由此,点燃读者的思维,由一枚秋叶生发开来,扩展延伸,可以联想到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历史瞬间,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时代……在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进程中,一方面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即存在的哲学合理性,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趣味性和美学价值,好看,好玩。显然,如此这般看似平淡素朴但却含义深远的哲理诗,只有走到人生之秋的老者,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才能写得出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有言:诗之意境,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言志、重情、明理”,乃为诗之魂。愿吴志义兄长能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让笔下流淌着的这条哲理的小溪长流不息。
作者单位: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