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咸阳10月30日讯(通讯员谈军志 陈 伟)“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融入血液、落到行动。”今年以来,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创新推出“发展规划引领、公开竞聘选拔、职工学院赋能、读书分享滋养”四大路径,让文化“软实力”逐步成长为支撑企业前行的“内生动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该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制定“12345”发展规划,即树立“全面工作争第一”理念,发挥纪审两大监督效能,确定战略、管理等三大目标,践行企业治理、队伍建设、风险防控等四大举措,提升党建引领、经营承揽、自身造血等五种能力,不仅为企业破难题、补短板、促发展夯实了基础,还为塑造企业文化指明了方向。
这份顶层设计的“蓝图”,把抽象的文化理念,变成了各部门、各项目乃至每位员工可执行、可考核的“任务清单”,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以前干工作,时常会感到‘摸不准重点’,现在有了清晰的发展规划,每个阶段该干什么,每项任务该按什么标准推进,都一清二楚。”在部门月度工作例会上,党政办公室李瑞博表示。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该公司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模式,搭建起覆盖党建、财务、商务、安全、工程等7条专业序列的晋升通道,全面推行“本部+项目”两级干部公开竞聘机制,让“能者上、优者进、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文化照进现实。
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举办各类竞聘会30余场次,从近千名踊跃报名的员工中,严格选拔出120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骨干纳入人才后备库进行重点培养,其中80%的入选者已走上项目班子、部门主管等关键岗位,挑起发展重担。
“过去大家或多或少觉得‘晋升主要靠资历熬年头’,现在完全是‘凭能力说话,靠实绩晋升’,员工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积极性被彻底点燃。”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这种“人岗相适、才尽其用”的科学机制,正使得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引擎”。
除公开遴选良才外,他们还科学培育人才。该公司成立职工学院,使其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孵化器”,倾力为员工打造“成长加油站”和“技能淬炼炉”。本部设立工程、财务、安全等六大学部,项目一线同步建立“职工分院”,邀请行业专家、优秀项目经理、总工担任“内训师”授课,形成本部与项目双轨联动、资源共享的教学网络。课程设计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新入职员工侧重“岗位基础技能”夯实,老员工聚焦“技术创新方法”更新,管理人员则强化“团队领导艺术”修炼。
自开校以来,职工学院已举办培训班80期,覆盖1000余名员工。“过去总觉得‘老经验够用’,直到在学院系统学了‘科技创效管理办法’,才知道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很多短板。”一位项目总工程师感叹。学院不仅提升了技能,更让大家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为企业培育了一批“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锐之师”。
此外,该公司还把读书分享会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滋养源”,以“求知、悦读、提升、发展”为主题,将读书分享活动与主题党日、夏送清凉、安全生产月等各类活动深度融合,分享内容既有经典文学滋养心灵,更有《公司规章制度汇编》《行业最新政策解读》等“实用干货”。同时采取设立“读书之星”“优秀分享案例”等激励措施,促进员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知识真正转化为提升工作质效的“核心生产力”。
文化软实力的“转化成果”清晰可见,该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承揽和产值规模均位居中铁二十一局前列;机构精简、360度考核成效明显;精细化管理体系让项目管理更加高效……今后,该公司将继续深耕、优化“四大路径”,不断丰富其内涵,让厚积薄发的“文化软实力”,持续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