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隧道深处,刻印年华

刘刚刚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10月24日   4 版)

    □  刘刚刚

    三载春秋,在地铁建设者的时间轴上,不过是一段短短的隧道里程;于我,却是一场漫长的洗礼与蜕变。从初出象牙塔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笃定,其间浇筑着钢筋混凝土的厚重,也闪耀着初心的光芒,更镌刻着城市奔涌向前的年轮。

    还记得第一次踏入施工围挡内的那个清晨,朝阳透过防护网洒在基坑里,仿佛为这座沉睡的城市揭开面纱。那些戴着安全帽的身影来回穿梭,他们站在地质剖面图前,手指在不同颜色的岩层间游走,说着我听不懂的术语:“盾构姿态”“管片拼装”“轨顶风道”。我举着相机四处捕捉,却总觉得画面缺少灵魂,直到老师傅点拨:“小伙子,别光盯着机器,要读懂这片土地被唤醒的过程。”

    于是学会等待。在凌晨时分守候在竖井边,看盾构机如何一寸寸啃噬岩层,发出震彻地心的轰鸣。那声音初听令人心悸,日久竟听出韵律来——不是节奏,是一种执拗,非要让城市血脉畅通的执拗。钢铁与岩土的较量中,偶尔迸出火花,在幽深的地下格外耀眼,像永不熄灭的信念,在地层深处写下倔强的诗行。

    夜间浇筑,是我见过最动人的坚守。场上的工人们屏息凝神,只有对讲机里偶尔传来简短的指令。他们知道,此刻注入的不是泥浆,是整座城市的筋骨,是通往未来的通道。灯光下,每个人的安全帽上都沾着泥点,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泥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节点突破,原是在无数这样的坚守中孕育出来的,如同种子在黑暗中蓄势待发。

    也曾跟随测量人员穿梭在隧道中。年轻的技术员扛着全站仪走在前面,用喷漆在管片上标记数据。那些红黄相间的符号,在外人眼中犹如天书,于他们却是写给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告白。老测量师忽然停下脚步,轻抚着隧壁:“等地铁通了,这里的市民就不用堵在路上两小时了。”水汽氤氲中,他的眼镜片模糊不清,但那双眼睛却仿佛能洞穿岩层,清晰地看见未来列车飞驰的景象。

    三年间,我的镜头里留下了太多转身的背影:工程师弯腰复核沉降数据时被汗水浸透的后背,焊工在钢花中佝偻成一座雕塑的脊梁,工长在晨会上挥舞手臂时绷紧的肩线……那些不曾面对镜头的面容,反而在每一环管片里永恒,在每一段铁轨中延伸。

    最后一段隧道贯通,盾构机刀盘缓缓停止旋转。没有人欢呼,大家只是默默检查接缝,测量精度。直到总工摘下安全帽,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轻扬:“通了。”两个字轻得像叹息,重得如泰山,在隧道中回荡成永恒的诺言。

    回望这三年,那些深夜里斟酌的字句,那些反复推敲的文稿,那些为捕捉完美瞬间而等待的日夜——原来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建设,用文字为沉默的建造者立传,让磐石开口说话,赋予钢铁以灵魂。

    试运营首日,当我站在崭新的站台上,目睹首列地铁列车平稳驶来,银白色的车身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忽然想起三年前老师傅说过的话:“咱们修建地铁,就是在为城市描绘地下彩虹。”如今,这道七色彩虹已然蜿蜒穿梭在城市的地脉之中,而我的文字,也化作虹彩中那一抹淡雅的色调,在岁月长河里静静散发着微光。

    岁月会流逝,钢轨会磨损,但建设者赋予这座城市的精神印记永不褪色。每一个通车运营的黎明,都是我们献给都市的早安;每一次列车平稳停靠,都是我们写给市民的诺言。在这条没有尽头的地下长河中,我们都是潜行者,用脚步丈量梦想,以匠心守护归途。

    作者单位:中国铁建大桥局二公司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登高英雄杨连第的抗美援朝日记
高铁如龙跃麦浪(图)
隧道深处,刻印年华
藏在初秋暮色里的红薯香
书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