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昌9月18日讯(通讯员张倩倩)“3分钟完成一根吊杆精准安装,效率较传统工法跃升6倍!”近日,在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四公司第二期“党群讲堂”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交流会上,南昌地铁2号线东延工程机电系统项目负责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聂春辉展示的一组数据,引发全场关注。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正是其领衔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创新利器驱动项目建设提质增速的生动写照。
该工作室今年3月荣膺第四批“中国铁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时,正在参建南昌地铁2号线东延工程。作为“英雄城”完善轨道交通网络、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项目,其机电系统集成与安装工程堪称“硬骨头”。系统接口繁多庞杂、多专业深度交叉协同难度大、联调联试验收标准异常严苛,重重挑战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与能力。
面对复杂局面,该公司党委高站位统筹,将党建引领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工会组织积极作为,搭建平台、激发活力。在此坚强保障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勇挑重担,将战场前移至施工最前沿,锚定“智能建造、安全管控、提质增效、价值创造、节能环保”五大核心攻坚方向,将劳模精神、工匠智慧转化为破解难题、提升效能的引擎。
“智慧车站管理平台实现了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与远程诊断;自主研发的机电吊杆智能安装装置,让高空重物安装变得安全高效;创新的吸气式火灾报警采样管工法,解决了狭小空间布管难题;基于BIM技术的三维管线综合优化体系,提前化解了碰撞冲突,避免了返工……”聂春辉如数家珍。这一系列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成果,如同精准的手术刀,有效切除了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病灶”,成为扫清障碍、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与工程品质的“利器”。在劳模工匠团队的带领下,南昌地铁2号线东延工程顺利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即将迎来开通运营的重要时刻。
“在一次次技术攻关的火热实践中,我们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51项国家专利和行业奖项,更淬炼出一支技术尖兵队伍。”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十大电化工匠”张恒溢深有感触地说,他也是工作室骨干成员。这个扎根一线的“创新熔炉”与“人才淬炼场”,依托公司搭建的系统化培训平台和与高校建立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无缝衔接,把“实训课堂”直接搬到热火朝天的工地前沿。目前,工作室已成功培养出24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城轨建设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