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中国铁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搭建“1+9+N”创新体系,建立“青苗技术库”,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沙漠铁路、地下空间、水下隧道、桥梁运架装备、地下工程装备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铁建根魂的科技创新之路。
“十四五”期间,中国铁建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2025年达到2.19%,全系统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28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5项,制定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133项,获得省级工法2201项,新增授权专利30150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1家。实现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中国专利金奖、IEC国际标准三个“零”的突破,连续五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考核中加分。
建立全级次穿透式管理体系,精准赋能全链条提质增效,管控能力更强劲——
推动精细化管理是新时代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穿透式管理是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招,也是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
中国铁建全面贯彻精细化管理要求,出台63项重要制度办法,建立健全“1+N”制度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管理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一体化技术平台深化应用,初步实现“采、存、通、用、管”全流程闭环,不断提升数据资源整合效能,让数据成为决策“千里眼”。深入开展供应链管理提升行动,物资采购由招标采购向集约化提档升级,加大对存量实物类资产盘活力度,积极对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等,一系列精益化管理举措为中国铁建汇聚点滴效益,企业管理全面提质升级。
建立“大监督”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各级执行力和管理水平,发展基础更牢固——
“大监督要不断在完善机制上、在持之以恒上、在穿透到基层上、在动真碰硬上再下功夫。”中国铁建统筹高水平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职工民主监督等协同联动的“大监督”工作机制,切实强化政治监督,做实业务监督,做深日常监督,推动“大监督”与企业改革发展深度融合。
他们强化巡审联动、纪审联合,以同级监督、督查督办、“四不两直”检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各项工作部署和制度办法“一竿子插到底”,并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海外,成果更丰硕
2024年9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的共同见证下,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与相关方共同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铁建参与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又一务实举措。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铁建持续推动“海外优先”战略提档升级,制定发布《海外中长期发展战略》,组建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展高端经营、品牌宣介,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开创了海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依托一个个具体项目,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跨越山海,扎实有序推进——
从全球最高酒店类建筑迪拜蓝天酒店,到2022年世界杯主体育场卡塔尔卢赛尔体育场,从中国海外第一条全产业链“中国化”铁路项目亚吉铁路,到新陆桥关键一环中吉乌铁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闪耀着中国铁建的身影,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8500公里、城市轨道260公里,公路8900公里,运营维护铁路和城轨超过3000公里,桥梁126座、港口3座、机场29座,输变电线路300公里,骨干通信网络3000公里。
5年来,一条条宽广的高速公路、一座座高耸的桥梁、一个个高效运行的港口和机场,让“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大大提升了世界经济连通性,“中国名片”越擦越亮。
日益健全的“软联通”,在共建国家间架起规则标准互联互通桥梁——
“亚吉铁路运营期间,为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提供就业岗位5.5万个,培养了3000多名掌握中国铁路标准、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本土专业人才。”据介绍,亚吉铁路还成功带动一大批中国铁路设计、施工、装备制造、机车车辆、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上下游数十家企业共同走进全球市场,为全球市场提供最优质的中国产品和服务,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以及管理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从非洲到亚洲、东欧、南美,从铁路、公路到机场、港口、矿山,再到风光电、供水、污水处理,从劳务输出、施工生产到设计施工总承包、工业园区、地产开发、制造出口,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融进去、扎下根,中国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有力支持了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5年来,互帮互助的“心联通”持续深入——
赞比亚卡夫河供水项目每日可提供5万立方米的清洁饮用水,惠及数十万居民;广泛参建吉布提、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国“鲁班工坊”,有力提升相关国家职业教育水平,跻身在非建设工坊最多的中资企业之列……
中国铁建坚持融入当地、造福当地,先后参与实施了一大批供水、学校、医院等“小而美”民生项目,为所在地区民生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实施具体项目的同时,中国铁建还坚持“授人以渔”,与中南大学、长安大学等国内高校合作,通过“1+4”或“3+2”学制的形式,联合培养了200余名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籍留学生;与长安大学合作,推动建设了非洲首所交通大学——尼日利亚交通大学,树立了两国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领域合作的典范。
目前,中国铁建在海外员工超过12万人、当地籍员工超10万人,有力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CRCC”品牌赢得了更多信赖与认可。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中国铁建海外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稳中有进,海外业务遍及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从2021年的第11名上升到2025年的第9名,位列央企第一方阵。
担当,行动更坚定
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国铁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职责使命,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全力参与民生保障、乡村振兴、抢险救灾,用实际行动书写大爱担当。
风雨同舟,主动践行央企社会责任——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挺膺担当。中国铁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坚持一地一特色,打造了“铁建阳光”“铁建臻选”“四方书院”等帮扶品牌,累计直接投入和引入帮扶资金26亿多元,派驻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12人,组织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0余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十余个。连续4年获评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
在群众危难关头及时伸出援手。抗洪抢险大堤上、抵御台风最前沿、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国铁建员工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北京丰沙铁路中断、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西藏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湖南岳阳市华容县暴雨……一次次抢险救援,每一次他们都是率先到达现场、即刻投入抢修作业的队伍!
共建共享,不断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让职工生活幸福是“企之大者”。5年来,中国铁建职工收入稳步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五险”覆盖率100%。坚持关爱和提素相结合,推进职工生活品质提升“五十百千”行动,组织实施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品牌活动,构建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关爱体系。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技能人才培育,引领职工创新创效。依托“青”字号品牌,动员广大青年岗位建功、挺膺担当。
传承发展,厚植文化根脉——
中国铁建始终坚守“听党指挥、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赓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红色血脉,加强铁道兵精神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制定实施企业文化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布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纲领、品牌宣言、视觉识别系统规范手册,开展品牌引领行动,弘扬首批“十大精神”,公开发行影片《峰爆》等。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排名连续5年上升至26名,入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百强,获评新华社“2023-2025品牌全球传播力担当榜”第7名,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大潮激荡,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铁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铁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