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丽
我童年记忆里的父亲总是穿着沾着尘土的工装,行李箱永远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帆布手套也永远沾着机油和铁锈,我想那是属于材料员的独特勋章。
小时候寒暑假,和哥哥随妈妈到父亲所在的项目探亲,我总爱蹲在工地临时搭建的材料棚里,看他用磅秤称量钢筋、水泥等,觉得那时候的父亲总是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陪我们玩耍,现在回想起来,那是父亲对工作深深的热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工地没有电脑台账,等白天的材料入库称重这些都做完了,晚上父亲就坐在办公桌前打开账本一笔一笔地对账。红色标注重磅材料,蓝色标记易耗物资,在工作中,父亲总是认真仔细,兢兢业业,他总是念叨着:“少算半吨水泥,桥墩都得打歪。”
2000年后,中国铁建的项目越来越多,父亲也跟着项目部辗转各地。他总说材料员是工程的“管家婆”,小到螺丝钉,大到钢梁,每样都得心里有数。在参加京九铁路建设时,为了确保混凝土配比不出差错,他顶着酷暑,守着材料库三天三夜,每一车水泥都亲自监督、核验,硬是把每车水泥的标号核对得分毫不差。那时,中国铁建正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父亲也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录入数据,但他依然坚持在账簿上做最后的复核。
我参加工作那年,父亲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休了。女承父业,我也选择了回到父亲工作的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拿着报到通知书去单位的人事科报道,人事科大姐翻着档案,嘴角噙着笑道:“我从小看着你长大,没想到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是啊,从1984年兵改工一直到现在,父亲作为老一代的建筑工人,所有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岗位,有时望着他瘦弱的身量,我总是很心疼,但他却很乐观,闲暇时会从工具箱最底层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泛黄的笔记本和磨得发亮的游标卡尺。“闺女,材料验收要听、看、量。”他把卡尺塞进我手里,“听钢筋敲击声判断质量,看水泥结块辨新鲜度,量尺寸得精确到毫米。”我在想,那些数字里,藏着他丈量过的山河,也藏着他用半生岁月浇筑的责任。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养成了记手账的习惯,本子里不仅记着工作事项,还会像父亲夹车票那样,夹上出差时收集的树叶、项目竣工后的纪念章等。
如今父亲退休近二十年了,可只要路过工地,他还是忍不住驻足。看到材料堆放不规范,听到哪个项目出了材料质量问题,整夜睡不好觉。他常说:“材料员的良心,就是工程的脊梁。”这句话,我在无数个核对报表的深夜里,咀嚼出了更深的分量。
作为中国铁建的老物资采购员,向前延伸的铁轨、横穿大山的隧道、高空架起的桥梁都有他的身影,那些账本里记着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数量,更是一代人的责任。
工地上的塔吊还在旋转,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更迭,但父亲那辈铁建人对质量的执着,早已刻进了我的骨血。那些泛黄的账本,那些磨损的工具,都是他献给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二局电气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