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启山
盛夏时节,鹏城热土,吊臂挥舞、弧光交织。
深圳平湖南铁路货场腹地,一座“钢铁森林”正加速成形——由铁四院牵头设计的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综合物流枢纽深圳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正加速崛起,铁路货场地面工程全面铺开,上盖工程钢结构骨架凌空舒展。
作为全国首座铁路货场上盖开发的“公、铁、海”多式联运中心,深圳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是“湾区号”中欧班列(深圳)的始发枢纽,也是路地合作的标杆和全路现代化物流典范。历经铁四院团队多年精心规划设计,这座枢纽正以“公铁海”多式联运超级枢纽的姿态崛起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为大湾区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架起高效通道。
锚定“湾区之心”,织密“双循环”物流动脉
“平湖南的价值,首先在于对区位资源的极致整合。”站在平湖南枢纽规划图前,项目设计负责人叶勇的手指划过图纸上的交通脉络,平湖南“湾区之心”区位优势跃然纸上——这里地处深圳几何中心,北接广深铁路、平湖南编组站,东连平盐铁路通盐田港,西接平南铁路达蛇口港,机荷高速、水官高速等交通动脉环绕四周,形成“铁路成网、高速成环、海港联动”的立体交通格局。
这种对区位资源的精准把握和高效整合,源自铁四院对国家物流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自2011年在行业内率先成立铁路物流研究所以来,铁四院便致力于破解铁路物流发展难题,团队足迹遍布全国100多个货运站、20余个沿海港口和各地企业及市场,深入调研市场痛点与需求,为后续的枢纽规划设计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当时就预判,大湾区未来必然需要‘集疏运一体’的超级枢纽,而平湖南就是深圳枢纽最佳选址。”铁四院线站院副总工程师孙逊说。
作为“湾区号”中欧班列(深圳)的始发枢纽,平湖南不仅是联通欧亚大陆的陆上门户,更是服务大湾区产业的“物流心脏”。设计团队规划建设高标仓、现代冷库、智慧仓等复合业态,依托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班列及国内货运班列,打造“运贸配一体”流通基地。同时,依托平盐、平南铁路,枢纽与盐田港、蛇口港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2024年开行海铁联运班列超2000列,为珠三角企业打通了“出海”快速通道。
“未来,这里不仅能实现‘一次通关、多式转运’,还能提供‘运贸配一体’服务。”叶勇表示,从跨境电商包裹到大宗商品,从生鲜冷链到整车商品,都能在此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真正构建起集“公铁海多式联运、区域分拨配送、集拼仓配、智慧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枢纽体系。
让土地“长高55米”,打造全国开发样板
“深圳土地资源寸土寸金,传统货场模式走不通。在这里,我们让土地‘长高’55米。”叶勇指着上盖工程介绍,平湖南枢纽首创“铁路货运场站上盖立体复合开发”模式,在保留地面层铁路集装箱、快运及商品车班列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向上拓展建设11栋4层物流高标仓,总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
这一创新背后,是无数次技术攻坚。“最大的难点是上盖建筑与铁路作业的‘互不干扰’。”叶勇说,团队先后召开20余次技术研讨会,与建筑设计单位经过多轮方案优化,最终创新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设计,铁路装卸线设置在上盖仓库运输通道下方,铁路装卸线所在柱网宽度达到20米,对铁路作业影响降低到最小,将铁路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降至最低。
更精妙的是“多层立体交通网络”的设计,4座环形运输盘道连接地面与上盖各层,7条专用运输通道实现货车“上下分流”,多台垂直提升设备可将货物从地面货运层直接运至4层仓库,全程“货不落地”,让仓储与转运实现无缝衔接,人、货、车各循其道、立体分流。
该设计不仅将仓储面积从原来的12.3万平方米增至约70万平方米,更集约节约土地42%,完美破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与物流效率提升的突出矛盾。如今,这一模式已经被列为“物流枢纽创新案例”,设计团队正在为广州、上海等地区类似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绿色物流显生态本色,路地联动创“深圳速度”
智慧物流是未来发展趋势。自动化立体货架整齐排列直抵屋顶,AGV搬运机器人穿梭作业,智能分拣系统高速运转——这些“黑科技”正是枢纽未来的日常。据叶勇介绍,智能物流系统可使货物出入库效率提升200%,差错率控制在0.01%以内。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个货物都有“电子身份证”,从入库、存储到出库,全程可追溯,实时监控。
针对大湾区产业特点,设计团队精准布局三大核心功能:12.7万平方米的多层冷库集群,每栋设计库容约5万吨,为生鲜冷链提供专业保障;东部高铁快运节点预留开行条件,依托杭深、广深铁路优势,构建“普快并举”的运输体系;而覆盖上盖仓库的光伏车棚,年发电量约占建筑年用电量的34%,每年可间接减少碳排放约2万吨,为绿色物流写下生动注脚。
平湖南枢纽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路地”之间的深化合作。项目从可研批复到开工建设仅用了半年时间,刷新了同类枢纽的建设速度。施工阶段,铁四院派驻现场设计代表,24小时响应施工需求。“现场有5294根钻孔灌注桩,为了保障项目施工进展,设计人员常驻现场实时复核。”叶勇说。
如今,项目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2025年底建成开通。根据规划,预计到2035年,平湖南枢纽货物吞吐量将达3000万吨,区域物流成本可降低20%,整体物流时效缩短30%。届时,大湾区物流效率将跻身全球前列。
从2011年成立铁路物流研究所到2024年平湖南枢纽全面开工,从集装箱中心站到立体物流城,铁四院以十余年深耕与持续创新,在铁路物流枢纽设计领域不断刷新行业高度。
如今这座崛起于湾区核心的超级枢纽,正以“立体开发、智慧高效、绿色低碳”的鲜明特质,为大湾区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架起高效通道,更成为路地合作的标杆和全路现代化物流的典范。未来,铁四院将继续以创新为笔,在更多物流枢纽项目中书写“铁建答卷”,为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