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御风而行,戈壁中打造绿色引擎

杨奇越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8月22日   4 版)

    □ 杨奇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眼中,“戈壁荒滩”“狂风肆虐”是塞外边疆的代名词,这里不过是一个连春风都抵达不了的地方。

    然而,当笔者踏上前往玉门的路途,眼前的一幕幕场景却格外令人动容。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排排百十米高的巨大风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连成一片绵延百里的“白色森林”。河西走廊呼啸不息的烈风,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而如今,它正被赋予新的使命——驱动一场绿色能源革命。

    碳达峰路上的“玉门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玉门,这座被誉为“铁人故乡”的石油之城,眼下正成为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摇篮。铁一院EPC总承包的酒钢玉门三期风电项目便是中国铁建助力甘肃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缩影。

    项目二标段位于酒泉玉门花海镇西北侧的戈壁深处,工程总装机容量400兆瓦,拟安装64台单机容量为6.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架设178公里电力线缆。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1.4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4.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6.29万吨,对促进地区减排降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自项目开工以来,铁一院按照业主酒钢集团对项目的目标定位和技术要求,发挥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优势,以“服务协调到位、管理组织到位、安全质量到位”为目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与交付工作。截至目前,项目土建工程全部施工完成,集电线路基础施工完成,铁塔组立完成90%,导线架设完成40%,项目完成风机吊装36台,首条集电线路4台风机调试完成。

    “当前,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总体全面可控,我们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项目经理吴永波说。

    如何让每一台风机都“喝饱”西风

    酒泉的风,是自然的馈赠。

    这里属于中纬度西风带,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入口位置,而河西走廊是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进入我国的主要通道之一。酒泉南部坐落着高大的祁连山脉,北部是绵延的马鬃山,这种“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条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风电项目的选址就是这样,风力资源越丰富、越均匀的地方,越是有价值”,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王世军说。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区域内精确布置风机点位,实现发电量最大化、建设成本最优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及长期运行安全可靠的多重目标。”王世军介绍。

    由于是三期项目,周边已竖立了大量风力发电机组,故风机选址既要考虑到已建项目对本项目风机的尾流影响,还要避让已建成的机组。因此,在短暂的设计周期内准确获取已建风机的实际坐标尤为关键。

    对此,技术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准确标注出遥感影像中风机、道路、已建电力线路等各类敏感物,并根据不同的数据集进行调整,完成对模型生成成果的进一步校核,最终分析获取了已建风机的点位坐标,显著提高了工作质效。

    “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关乎着总包项目的成本效益。”项目风资源专业负责人雷鸣说。

    在微观选址阶段,技术团队克服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困难,逐点开展勘察,平均每天步行15公里。同时,他们系统设计施工道路,合理确定场地标高、输电塔基础形式和埋深,综合研判风向、风速、地形对风机效能的影响,开展多轮优化研讨,最终确定风机布置方案,显著节约了工程投资。

    精细化管理让风电项目“稳准快”

    在项目现场,精细化管理的“齿轮”正咬合着每一个施工环节高效运转。

    为保证工程进度,项目部倒排工期,将每一步工序拆解为月度施工节点,并制定每周详细计划。“我们会在每日晨会上发布‘当日任务指令单’,比如5月所有风机基础要浇筑完成,7月第4周要将5台风机吊装完毕,这些工作内容、责任人及完成标准都要进一步明确。”项目生产进度负责人丁乐乐说。

    风机轮毂高度不低于115米,叶轮直径不小于200米,塔筒重达300多吨,每次吊装都需要业主方、总包方、施工方、监理方到场。因此,项目“人、机、料”的调配始终在精细化开展。

    项目过程管控更是环环相扣。项目部采用下沉管理的方式,覆盖至施工单位、供货厂商、劳务单位等层面。每晚同业主方就进度表逐一“对账”,哪项慢了、为啥慢了、如何补救,当场制订措施办法,第二天一早就把任务分解下去,确保各项工作逐一落实。

    不仅如此,项目部还总结实施了一套“节点刚性控制、周目标考核、日计划纠偏”的动态管理机制,精细化统筹“运输—吊装—电装”作业时间安排,解决了设备供货滞后等“卡脖子”问题,用实打实保进度的举措保证项目稳步推进。

    能在这里待下去就是一种贡献

    夜里,狂风席卷着戈壁滩的风沙,将项目部的活动板房吹得啪啪作响,本该是繁星闪烁的夜空依然是灰扑扑一片。不同于屋外的萧瑟荒凉,板房内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谈起项目部的建设历程,众人都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项目在戈壁深处,整片区域都没有信号,生活用水全靠卡车拉,就连洗澡都是一种奢望。记得去年冬天,这里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我们刚进场,这种活动板房根本抵挡不住寒冷,大家晚上经常被冻醒。”吴永波一边搓手一边说。

    “最令我头疼的就是戈壁滩里的搓板路。”项目物资采购管理人员董汉雄说,“在这种路面上开车,就像行驶在搓衣板上,颠簸得让人脑壳都疼!”

    搓板路是戈壁滩中最具标志性的路面形态,它也成了项目部与工地之间一道棘手的“拦路虎”。狂风掠过荒漠,总会卷着尖锐的碎石冲上路面,让往来车辆饱受“皮肉之苦”。“轮胎爆胎、车辆出故障成了项目上的家常便饭,平均每半个月就得更换一条轮胎。除非使用山地胎,情况能好一些。”董汉雄补充道。

    微观选址期间,项目驻地还未修建好,现场也没有施工便道,技术团队顶着高温,扛着RTK测量仪器,靠着双脚一步步走完了南北长30公里的整个风场,仅用20天就完成了风机选址。

    如今的项目部陆续安装了网络基站、空调等设备,并且已经实现了用电自由,这些电能全部由“白色森林”所产生,每个风电机组的叶片转一圈,就能产生5千瓦时电。

    “最令我感动的是项目干到现在,我们铁一院所有的职工没有因为恶劣的环境而退缩,都选择坚守一线。”吴永波笑着发出感慨:“能在这里待下去就是一种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片“春风不度”的土地,如今正被另一种风重新塑造。然而,他们与风沙鏖战的故事还未结束。

    未来,当大风再次呼啸着掠过茫茫戈壁,穿过每一座风机,带来的不再只是漫天沙尘,而是推动中国铁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更是驱动祖国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作者单位:铁一院

御风而行,戈壁中打造绿色引擎
高速架起发展幸福路
伟大胜利中华崛起 抗战精神永世长存(书法)
十年援外路 一生中非情
胜利在诉说(歌谱)
青松寒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