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桂香 鞠淳妃
山东济南,黄河之畔,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启航号”盾构机破土前行。地面上,泥浆厂轰鸣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的泥浆通过管道涌入盾构机前端,将刀盘切削的渣土运到地面。
望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设备管理员田永图终于露出笑容:“这套‘老伙计’彻底脱胎换骨了!”
时间回溯到盾构机始发前夕,中铁十四局项目团队却陷入困境:从武汉、芜湖调拨的三组泥水分离设备,历经多项目流转,接线图、电路图早已面目全非。若按常规方案请厂家改造,不仅需要承担改造费,后续还要按月支付系统服务费。
关键时刻,项目高级工程师张建勇毅然拍板:“不等不靠,自己干!”但这些设备历来由厂家负责售后服务,项目员工不懂维修,更别说自己编写运行程序。
机电部副部长蒲鹏波因短暂参与过机电安装被委以重任,正在井下负责盾构机组装的机长田永图,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习经历也临危受命。“再复杂也总会有突破口。”带着这份信念,由两人组成的电气组“新人”吹响攻坚冲锋号。
首战就是硬仗。这些设备来到现场后并未通电调试,能否启动还是未知数。蒲鹏波和田永图尝试进行本地测试,但并未成功,想找参数对照,又缺少说明书,且因设备老旧,官网也没有资料可查。
面对上百个陌生参数,两人就从官网找相近型号参数作参考,挨个尝试。从下午到晚上,经过8小时的较劲,记不清第几次输入参数后,守在现场的工人突然大喊:“动了!1号电机启动了!”
“第一台电机启动了,说明这组参数与设备基本匹配,其他只需要参照调整就行。”两人一鼓作气,完成全部电机的参数设置。
设备测试初战告捷,更难的挑战接踵而至。三组泥水分离设备历经多次维修改造,线缆分布如巨型蛛网,如果逐根梳理旧线,工期至少需要一个月。团队做出了大胆决定:拆除原有线路重新布线,重构控制系统!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可以说背水一战,但唯有破旧才能立新。”蒲鹏波和田永图化身“拆线工”,拆下的旧线足足装满4个编织袋。他们在操作室支起一张临时办公桌,边拆旧线边绘新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设备的了解也愈发深入。
布线更是如同做精密的神经手术,170余个接点、330余根接线,每个点位都关乎设备的生死——线接何处?控制什么?怎么走线最合理?每接完一组线路,两人就编写小程序进行验证。
“第一组成功了,第二组却失败了。当时也是毫无头绪,只好对照第一组逐根排查接线,最后发现是线没压紧,这才松了一口气。”就这样,两个“新手”仅用10天就完成了30台电机的拆线、装线、测试,还为每根线都打上标号,方便后期检修。看着脉络清晰的“神经网络”,有老师傅感叹,“这哪是改造,简直是换了个新设备。”
当硬件重获新生,程序编写成为最后一道难关。“这个环节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必须搞清楚工作流程和想要实现的功能。”两人对泥水处理厂工作了解有限,便主动向专业人员请教,深入学习泥水设备运行原理,最终将设备运行流程编入PLC控制程序,通过上位机界面实现对设备的自动控制。
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蒲鹏波说,以30台电机为例,他们需要将它们逐一编入程序,为每台电机的9根控制线分别设定启动、反馈、故障、频率给定等多个功能。
历经20余天攻坚,泥水分离设备成功启动,确保了盾构机的如期始发,这组“新人”交出了“老设备焕新”的答卷。
而他们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在田永图的电脑里,一份系统集成的方案正在完善——他们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总控制中心,将地面所有设备纳入一个远程控制集成系统:未来,只需一键启动,拌和站、泥水分离设备、压滤设备将同步开始工作,真正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
皎洁的月光洒在黄河波涛上,泥水厂的灯光依旧明亮。看着即将建设成型的控制中心,田永图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智能建造“加速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