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 婧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的开篇,斯科特·派克用“人生苦难重重”这个事实,解构了我们对成熟的美好幻想,更是以自律为手术刀,以爱为愈合剂,以信仰为支撑架的三剂良方,共同构成了治愈心灵困境的完整治疗方案。作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工作者,我们图纸上绘制着一条条精确的轨道延伸线,而内心深处,那条名为“成长”的轨道却充满未知的弯道与起伏。或许,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抵达终点,而在于每一次直面问题时,我们选择以怎样的姿态前行。
直面心理断层,书中开宗明义:“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让我直面自己步入社会后巨大的心理断层。曾深信不疑的品质—节俭、谦虚、艰苦奋斗—在现实的熔炉中开始扭曲变形。节俭仿佛成了寒酸的代名词,谦让反而导致错失机会,艰苦奋斗或许在别人看来是不懂变通的固执。派克尖锐地指出:“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我意识到,自己对传统美德的动摇,恰恰源于对现实冲击的逃避与困惑,而非品质本身失去了价值。这种动摇让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坚持这些“过时”的品质是否值得?尤其在看到他人因“灵活”而获益时,内心的天平便左右摇摆,那份从小被灌输的笃定感,竟成了此刻沉重的负担。
那些对“长大”的浪漫想象正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30+的真实压力。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经历,使得我开始真正理解父母沉默的脊梁上扛起的一切。如今,当我们在城市的钢筋森林中为立足而奔波,父母节衣缩食的积蓄却成了我们安家的基石。这“支持”成了甜蜜的荆棘:接受,带着难以言说的愧疚;若没有,望着同龄人背后的托举,心头又泛起难以平复的失衡感。面对代际间的付出与亏欠,不应沉溺于自责或攀比,而需以更高的情感智慧去理解、沟通与转化这份爱。
当“自我”的微光终于穿透习惯性迎合的厚重云层,这份迟来的觉醒在心底激起阵阵涟漪。曾几何时,“人见人夸”是行为指南,活在他人期许的目光里成了习惯。这种近乎本能的迎合,如派克所警示,实则是“为了避免遭受批评或排斥的痛苦,许多人甘愿放弃真实的自我,戴上假面具”。那个努力符合所有社会评价标准的“乖孩子”,可能正在失去生命的核心重量。这迟到的叛逆感,虽令人不安,却是心智真正萌芽的征兆—它提醒我,成长从不是外塑的完满,而是内生的勇气:敢于不完美,敢于选择自己的路。
正如派克笔下的“自律”准则,全面的自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它要求我以更坚韧的内在秩序去守护那些曾动摇的基石:节俭是资源的智慧规划,非吝啬;谦虚是清醒的自我认知,非怯懦;艰苦奋斗是抵达目标的必经路径,非固执己见。同样,在回馈父母这一课题上,自律意味着接受当下能力的局限,同时以切实的努力与真诚的关怀去构建更长远的反哺可能,而非困在无力的愧疚中。它更赋予我力量去平衡社会期许与真实自我—自律地守护内心选择,同时尊重世界的多元。
我们用精密仪器丈量山河,以毫米级的精度铺设钢铁的轨迹;而心灵的轨道,亦需要以同样的耐心与严谨,在岁月中反复校准、加固。有时会想,父母的人生轨道是否也曾如这般笔直延伸?翻看旧相册,母亲工作时灿烂的笑容,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飞扬神采。为了家庭和孩子,他们的轨道是否也悄然转向,妥协于现实的站台?斯科特·派克的智慧犹如一盏信号灯,照亮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它告诉我,成长是毕生的工程,其艰辛恰是价值的刻度。
当图纸上的线路贯通,当内心的纷扰在自律与勇气的锻打下渐趋明晰,我深知,无论是对美德的坚守、对责任的承担,还是对真实自我的追寻,这条少有人走的心智成熟之路,终将引领我们穿越迷雾。尤其在AI人工智能重构诸多领域轨道的时代,赖以生存的技艺时刻经受挑战,持续校准能力体系与情绪体系的双重轨道,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让生命如列车般,在内外兼修的坚实轨道上奔向辽阔之地。
这旅程本身,便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致敬。
作者单位:铁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