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清
细雨蒙蒙,滋润着大地。落着淅沥小雨的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车间里工人赶着装配,研发楼技术员忙着画图。
在液压研究设计院,技术员林劲测算着手头的新产品。他在给一台竖井掘进机设计泥浆环流出渣系统,通过不断代入工程地层含水率、最大水土压力等数据,计算设备泥浆环流出渣系统性能匹配参数。
“现在做设计,非常得心应手了。”林劲年纪轻轻,已参与设计了5台沉井式竖井掘进机,成功应用在多个竖井工程。这样的应用业绩,已经让铁建重工远超同行企业,处在业界领先水平。
然而,从精通泥水平衡盾构机,到成为竖井掘进机的行家里手,泥浆环流出渣系统的技术攻关很费周折。
“首先是出渣方向的变化,环流系统从水平到竖直,泵往下潜30-60米不等。”“其次是泵、阀门全部淹在泥浆里,还要搅动,对电机防水、机械密封、随动补偿等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竖井掘进机流体技术攻关小组负责人、基础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乐博士说起技术卡点,了然于心。
为了快速抢占新市场新领域,铁建重工成立了竖井掘进机流体技术攻关小组,从掘进机流体研究所和基础技术研究所选出精兵强将,专攻这项技术难题。
出渣系统是掘进机开挖作业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从横向隧道设备水平出渣,到实现沉井设备“倒立出渣”,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攻关小组针对渣浆泵机械密封、内外压差等,逐项展开技术攻坚。
项目起步之初,受限于国内配套厂商既有装配方式,潜水渣浆泵一开始采用单道机械密封。攻关小组拿到工厂试验,便遇到了泥浆泄漏、电机短路等问题。
综合国外产品对比分析,攻关小组提出采用双道机械密封方案。“双道机械密封可以形成一个密封腔,隔绝泥沙,再往腔内注入补偿油,提供一定的平衡压力,实时补偿密封腔内外压差。”刘乐说。
想法很好,实现起来困难不小。国内配套厂商没有做过类似产品,攻关小组耐心开展技术联络。光双道机械密封这一道工序的监造蹲点,小组成员就陆续去了七八趟。事贵坚持,在攻关小组的不懈努力下,采用双道机械密封的国产潜水渣浆泵试制成功。
“国产泵的成功研制,不仅带动了配套厂商设计经验积累和制造工艺升级,价格还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刘乐欣慰地说。
机械密封的技术解决了,随之而来的便是随动补偿的问题。
“随着沉井深度不断变化,渣浆泵外部承压随之增大,最深处达到了6个巴。”刘乐分析称,如果内外压差失衡,会出现泥浆泄漏问题。
为此,攻关小组首先考虑液压油循环补偿装置。但由于密封腔、管路容量小,液压方案需接入地面泵站,调节阀、调压点之间距离远,导致密封腔内压力波动,难以精确调节。掘进机流体研究所所长方小龙分析得出,这种方式不适合工程应用。
为此,攻关小组集中研讨,各抒己见,汇总“金点子”,决定尝试气压补偿方式。“气体像弹簧一样,可以缓冲各种冲击和干扰。”刘乐觉得,这个方式可行,并付诸试验。
气压补偿方式,难点在于随着开挖深度变化,气压补偿到多少?
为了找到这个最优值,攻关小组坚守沉井泥浆环流试验台,设置不同的平衡压差,实时观察记录补偿罐油位刻度、压力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成功摸索出一个合适的平衡压差,将密封腔平衡压力的波动控制在0.1巴以内。
技术突破,产品出新,铁建重工成功研制出沉井泥浆环流出渣系统,应用于“未来号”“梦想号”等国内首台(套)沉井掘进机项目。
当攻关小组想着可以松口气的时候,却从施工现场得到消息,设备在早期的应用中,出现了渣土仓堵仓的问题。渣土仓是泥浆环流出渣系统的起点,渣土和水在仓内混合成泥浆,再通过泵从管道排出。
通过现场开仓检查,发现渣土沉积在底部。“判断是冲刷角度、冲刷口数量和冲刷位置有问题。”刘乐眉头紧锁,下决心改进冲刷装置。
现有的设计,冲刷管路数量只有1路,位置在渣仓顶部,离吸口较远。攻关小组首先开展仿真设计,试图优化冲刷角度和冲刷位置,调整冲刷流量,来改善仓内的流动情况。
担当仿真设计的技术员宁坚,在模拟软件中建立了一个两相耦合流动模型,通过模型建立,找到现有设计缺陷,并不断寻找最优方案。
“尝试了20多组冲刷方案,一次次对比分析、迭代提升,誓要找到最优的冲刷角度、位置和流量分配。”宁坚耗时一个月,完成了仿真设计。
踏出了第一步,信心也更足了。根据仿真试验方案,攻关小组在厂内开展试验验证。攻关小组耗时两周,先是验证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的参数,验证仿真数据的准确度;而后根据仿真方案,进行工程实验,论证方案的有效性。
新的冲刷方案在工程应用后,不仅没有堵仓了,还使设备的综合掘进效率提升了60%。针对这项技术创新,铁建重工布局了10余项专利。
时下,铁建重工聚焦埋深100米以上高压、大埋深复合地层竖井工程,开展高压泥浆环流出渣系统技术攻坚,助力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千米级竖井的出渣技术,我们也在做技术储备。”刘乐说,企业转型,技术先行,要下大力气开发新技术,不断攻占新市场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