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筑央企正在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推动本质安全管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笔者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构建体系上的“安全”。首先,要构建“制”的本质安全体系。建立并完善适用于施工企业作业层面实际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之能真正穿透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其次,要构建“人”的安全体系。致力配备“管安全的”和“抓安全的”两级人员体系,并在人员数量和素质上达到合理配置。同时,人员配备必须注重安全素质,“管安全的”“抓安全的”都要懂安全。越靠近施工现场、作业层,越要配备称职、放心的安全人员,人员配备“不安全”,就无法确保体系上的安全。
压实责任上的“安全”。企业落实本质安全责任,就要做到事与人、岗位与责任的密切结合,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原则。主管领导要扛起“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大局;分管领导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把分管范围内的安全责任抓起来,防止安全责任空挂;生产部门要落实“管生产必须保安全”的责任,排进度要同步考虑安全,赶工期先保安全;安全管理部门要负起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围着现场转,盯着问题查,扭着隐患改。还要有效抓好分包施工队伍和直接作业层的风险管控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作业层。
校正认识上的“安全”。首先,要清楚“安全是谁的事”。要将安全责任从安全管理部门扩展到各层级,使安全管理部门回归监督本职,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其次,要明白“制度是写给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施工企业从无数事故教训中总结出的行为准则,只有真正落实到施工一线,才能成为操作规程和行为规范。再其次,要清晰“资料是做给谁看的”。过度留痕的安全资料反映的不是能否管得住安全,这种认识偏差必将埋下安全隐患。最后,要杜绝“出事也不一定会出在我身上”的观念。要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惯性思维,不断筑牢安全的思想认识防线。
保障投入上的“安全”。推动本质安全落实落地,就要在安全投入上算好“三本账”。首先,要算好安全责任账,根据规定,施工企业因安全措施费投入不到位引发事故的,企业法人、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均可能被刑事追责。其次,要算好管理账,因安全措施费计提缩水、使用错位、安全设施配备不足而酿成的事故定性为管理渎职,主要管理者就地免职或撤职,并追究相应管理责任。最后,要算好经济账,安全措施费不是可削减的“软成本”,而是企业保生存、促发展的战略性投资和安全管理的“硬底线”。
确保执行上的“安全”。要在执行上达到本质安全管理的“安全”目标,就要在“真、严、实、细”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四真”。首先,各级主管领导要真抓真管,在安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奖罚落实上动真格、使真功。其次,现场检查要化虚为实,推行“隐患排查二维码”“安全检查实名倒查机制”等做法,使检查结果经得起时间与实效的检验。再其次,应急演练要轻演真练,坚持走出方案练实战、走出课件练实操,直面事故场景,增加实战成分。最后,安全激励要真奖快兑,用合理的“激励成本”置换潜在的“事故风险”,只有让员工发自内心重视安全、参与安全,本质安全管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见实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