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联旭
勺起碗落间,浓郁的绿豆清香于唇齿间漫洒,食堂的汤桶里,这熟悉的味道又在暑热中蒸腾开来。岭南的夏天如期而至,食堂供应的绿豆汤成为抢手的“香饽饽”。“热天来一碗绿豆汤,真解暑啊!”在同事们的聊天中,我望着碗中这抹温润的绿,想起了往昔工地的烈日与风尘。
多年之前,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枢纽工地的暑气如无形的熔炉,架梁现场,建设者们仿佛在热浪中锤炼。安全帽下,黝黑脸颊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湿透了工装;肩上安全绳深深勒入皮肤,防护手套下紧握的钢索如同烧红的烙铁。运梁、落梁、横移……40多分钟的精准落位,每一寸挪移都是汗水的刻度。当时正是广州枢纽工程大干快上、冲刺开通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在一旁拍摄记录,仅仅站立便已头昏脑涨、闷热难当,更别提他们肩上所承载的整片T梁重量与责任。
“歇口气,都过来这边!”铺架工区李文强书记洪亮的声音穿透了机械的轰鸣,他招呼着大家走向旁边临时支起的阴凉处。几大桶绿豆汤静静守候,旁边是切开的冰镇西瓜,在暑气里渗出沁凉的水珠。我接过一碗绿豆汤,仰头饮下,那股清甜顷刻间浇熄了心口的燥火。李书记分发着西瓜,笑呵呵地说:“放心,咱们调整了上下工时间,中午最毒日头时让大家多歇会儿。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尽管说,我这里备足了防暑药品呢!”那朴素的一碗汤、一瓣瓜,连同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便是炎炎烈日下最好的慰藉,直抵人心最渴盼的荫凉处。
时光飞逝,三年前我踏入广州在建最大安置房——南沙庆盛枢纽安置房现场,关怀的形式已悄然升级。工地驿站窗明几净,空调送出阵阵清凉,旁边的安全积分超市里,工友们用平日严谨换来的安全积分,正通过手机扫码轻松兑换着解渴的清凉饮品。然而,当我穿过凉风步入食堂,熟悉的景象依然如故:一只只不锈钢大桶整齐排列,里面盛放的,仍是那清亮质朴的绿豆汤。环境日益舒适,举措愈发新颖,但这汤桶里永不缺席的滋味,始终如一地传递着无声的牵念——它从过去简陋工棚的荫凉下走来,又安稳抵达了驿站明亮的窗前。岁月流转,关怀的方式在变,可那碗汤里沉淀的温热关切,却如磐石般稳固。
如今,再次端起这碗清润的绿豆汤,眼前晃动着过往那些黝黑的脸庞,耳边仿佛又响起冰镇西瓜被切开的脆响。这碗朴素的绿豆汤,早已超越了它作为解暑饮品的本分,在绵延的岁月里熬成了企业与建设者之间一条温热的纽带。它盛满的,是无论寒暑变迁都未曾消减的挂念,这份挂念如汤中的绿豆朴素无华,却能在每一个酷热难当的日子,润泽志在四方的赤子之心。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