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亚楠
人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同样是一座桥,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它不过是横亘乡间小溪之上的几根枯木而已。随着年岁渐长,那座桥又变成了记忆中那座斑驳的石拱桥。再到我行路渐远,又见识了更多不同种类的桥——混凝土桥、钢结构桥、玻璃桥……
恍然间发现,我已经无法描述桥的具体形态了。
第一次听说转体桥,还是在参加工作不久后的一次闲谈,那时,我才知道世界上居然还有一种会转动的桥。在当时,转体桥尚属方兴未艾的新鲜事物,即便是身边见多识广的老铁道兵也没听说过,就连互联网上的资料也是寥寥无几。因而,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无法在脑中勾勒出那座桥的样子。
真正目睹传说中会“在空中舞动的桥”,要追溯到五年前那个麦浪翻滚的盛夏。当时我到工地出差,恰逢公司参与的京台高速公路跨京沪铁路转体桥施工。那天傍晚时分,等铁路“天窗”开启,最后一列火车疾速通过不久,现场开始变得热闹非凡。在机器轰鸣声中,眼前的万吨巨物开始缓缓转动。
为了全方位捕捉这次神奇的“转动”,我退至远处的田埂,将无人机放飞空中。在回传的画面里,桥梁置身于金黄的麦浪中,宛若跳跃的节拍,收割机在田间划出整齐的轨迹,像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
“你们干啥呢?”一个女声传来。我循声望去,几名农人正躬身劳作。他们头戴草帽,脖颈处系着彩格汗巾,手里镰刀闪着银光,正细致地清理着收割机遗漏的“留白”。
“姨,这桥正在往铁路对面转呢!”我笑着解释。
“稀奇了!桥还能转圈。”听到桥会动,人群一下热闹起来,大家直起身子,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并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朝同一方向望去,还时不时掏出手机拍照录像。
“转着哩!转着哩!桥真在转呢!”
那时,转体桥还是稀罕物,莫说老乡,对于我们这些土木行业的业内人士来说也觉得稀奇。转体桥竣工不久,京台高速便传来了通车喜讯,同事们随即又辗转奔赴新的征程。
不久前,我再次出差,目的地是位于山东临清的德上高速公路转体桥工地。在那里,我又看到了转体桥施工的全新形态——帆船形状的斜拉转体桥,其周身布满了摄像头和传感器,如同桥梁的“眼睛”和“触角”。管理人员在不远处的智慧中心,能够实时调取桥梁施工画面和各项数据,BIM的应用优化了流程,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回忆起第一次目睹的那场“空中舞动”,相比之下,如今的转体桥施工技术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麦浪还在年复一年地翻滚,桥却换了新的“舞姿”。每一次优雅转身,都意味着一条全新道路的诞生。而我们这些见证者,早已把“舞动”的模样,刻进了前行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