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它从抗战硝烟中走来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7月25日   4 版)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薪火相传,那段血肉之躯铸就的民族脊梁,始终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也早已熔铸在中国铁建攻坚克难的红色基因中。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重温那场关乎民族兴衰的伟大胜利、传承历经战火洗礼的抗战精神,意义重大深远。本报特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专栏,以笔墨追溯峥嵘岁月,以镜头定格铁建担当,以建设赓续英雄血脉。

    在烽火淬炼的革命老区,峥嵘岁月的回响与中国铁建强国建设的步伐激荡和鸣。从齐鲁大地到陕北高原,从皖西大别山到川滇大后方,这些承载着抗战记忆的土地,如今在中国铁建的参与下焕发新生。一条条铁路穿山越岭,一座座桥梁飞跨天堑,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老区新貌”不断上演。翰墨抒怀,艺心颂魂,从铁道兵时期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到新时代的交通强国建设,透过铁建人笔下的山河壮景与工地剪影,我们看到革命精神在桩基深扎的土地上生长,在钢构焊接的火花中璀璨。

    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历史的回响指引前路,精神的力量激荡征程,中国铁建人将继续以抗战精神为精神引擎,用铁路铺就铭记历史的轨道,以桥梁架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通途,在建设祖国的壮阔征程上,让抗战精神永远成为驱动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中铁二十四局荣史馆,收藏着一件珍贵的抗战历史实物。这是一块成人手掌大小的桥面板,为长方体,是由灰白水泥和青黑石料构成的混凝土。黑色木质底座上,一面刻着“№:073”,另一面是“杭州钱江大桥维修工程纪念”。

    它个头虽小,却来历不凡。作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公路桥面曾经的一部分,它从1937年的抗战硝烟中走来,80余年里经历建造、炸毁和多次修复,见证了中华儿女在抵御日本外侵斗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与顽强,也见证了中国几代造桥人、修桥人的执着与坚守。

    1933年,顶着外国专家“在钱塘江上造桥? 不可能! 中国人? 更不可能!”的压力,38岁的茅以升被委任为钱塘江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他邀请康奈尔大学同窗罗英任总工程师,毅然扛起了重任。

    流沙如噬人的巨兽,暗涌似骇人的绞索……施工现场,各种难题层出不穷,茅以升、罗英等技术人员和广大桥工群策群力,创造性地使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先进技术,攻克80余项重大难题,历时三年多,才将一根根粗壮的桥墩扎进怒潮之中,将一道道钢铁脊梁横卧于波涛之上。

    1937年9月26日,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铁路桥宣告完工,一列载着老百姓和抗日物资的火车隆隆驶过,这个足以载入中国桥梁建造史的重要日子,在82年后,也被杭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工匠日”。

    彼时,淞沪会战激战正酣,刚刚通车的大桥立即成为沪杭甬物资运输大通道,承担起向前方输送兵员辎重的重任。随着上海失守,它又成为军民撤离和物资转运的必经之路。100余万人和价值远超桥梁建设投资的物资通过此桥撤离至后方,为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

    然而,通车仅仅89天,茅以升就经历了作为桥梁工程师最大的煎熬:为阻日军铁蹄南下,12月23日下午,他亲自下令炸毁了大桥,并愤然作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那年除夕,心中愤懑不平的茅以升,又提笔写下誓言:“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立此誓言,以待将来!”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践行“此桥必复”的诺言,组建中国桥梁公司,主持修复钱江大桥。他从国内名校引进优秀学生,招聘大量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并从美国进口先进机械设备,于1948年5月完成了大桥修复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上海铁路局组建桥工队,全面接管原中国桥梁公司钱塘江大桥工地的人员、设备和材料,并内部抽调技术人员和工人参与桥梁修复工作。1954年1月成立的上海铁路局工程总公司第四工程公司,即中铁二十四局浙江公司前身,员工中许多人都曾参与钱塘江大桥建设和修复,这次也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加入修复大桥的队伍中。1954年3月,在旧社会饱经战乱之苦的钱塘江大桥,顺利通过铁道部专家鉴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投入使用。

    得益于建桥人对选材和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以及历代修桥人的精心养护,钱塘江大桥建成以来,经历70余次撞击,依然屹立不倒。虽超期服役,但体检结果依然“健康”。铁路桥更是连续保持了23000多天的安全纪录,“桥坚强”实至名归。2006年,大桥成功入选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创造了中国人自主建造桥梁的新纪录,大桥建设工地也成为“中国现代桥梁人才的黄埔军校”。据钱塘江大桥陈列馆资料记载,1936年,茅以升就在大桥工程处举办了两期实习班,邀请清华、浙大等15所大学的200余名土木工程系学生前来实习。以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等为代表,很多钱塘江大桥建设与修复的参与者,后来都成为新中国桥梁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

    2000年,钱塘江大桥修复工程胜利完工,相关单位利用更换下来的桥面板,精心制作了100份纪念品,赠送给为大桥建设和修复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这块编号“073”的桥面板,就这样来到中铁二十四局浙江公司前身上海铁路局工程总公司四公司,成为他们与钱塘江大桥结缘数十年的“见证人”。
    “我们是从钱塘江大桥工地走出来的队伍。”如今,每个中铁二十四局员工都会骄傲地自我介绍,遇到困难时,也会扪心自问:比起钱塘江上建桥,还有更大的困难吗?
    前进路上,困难无法避免。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前进的过程”。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之前,杭州人形容一件事绝对办不成,总会说要在“钱塘江上架桥”。如今,宽阔的钱塘江面上,已有11座大桥飞架南北,还有多条隧道贯穿江底。以茅以升、罗英等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在不断解决众多技术难题,完成重大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带动我国工程技术飞速发展,从落后到领跑,创造令人瞩目的成绩。
    今年六月,距离钱塘江大桥上游100余公里的建德市,目前国内最大跨度的塔梁分离外倾式矮塔斜拉桥——金建高铁新安江特大桥主桥经过三年鏖战,迎来主桥合龙节点。回想项目进场时,面对摆在面前的道道难题,中铁二十四局管理团队也曾伤过脑筋。技术之难、标准之高、生态之严,无一不是挑战。
    “但谁让我们是80多年前从钱塘江大桥工地走出来的队伍呢?”为将主墩扎进23米深的江底,他们运用世界最先进的网络RTK三维水深测量技术,精度达到厘米级。通过建立全天候监测系统,创新桩基和承台施工工艺,泥浆、油污与一江清水完全隔离,兑现了“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的生态承诺……
    近水含烟,群山如黛。合龙后的新安江特大桥,Y型塔肢如白鹤亮翅,斜拉索似折扇轻舒,与自然美景和谐相融。当地百姓称赞,又多了一处网红打卡地。而对于项目团队每个成员而言,心中则满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
    “80多年前,钱塘江上,先辈们顶着日寇飞机盘旋,与流沙、暗涌和潮汐近身肉搏的场景,时时激励着我们!”“80后”项目负责人卢成华说,尽管机械化取代了人海战术,算法与模型让技术攻关更加便捷,但那种面对任何困难和风险都从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精神,才是团队制胜的“法宝”。
    血未冷,情未泯,志不灭。这块从抗战硝烟中走来,历经80余载峥嵘岁月的桥面板,早已成为中铁二十四局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员工,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立足岗位,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四局

它从抗战硝烟中走来
舞动的桥
母亲的微笑
又到了喝绿豆汤的日子
4300本书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