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少强作经验分享交流。 仲维玲 摄 |
通讯员 谢建辉
从一名一线技术员,成长为中国铁建“首席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十载光阴流转,记录着中国铁建二级公司外部董事任少强以不懈奋斗书写的闪亮篇章。
奋战青藏高原,辗转祁连山脉,他的足迹印刻在青藏铁路二期、石太客专、兰新高铁、浩吉铁路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线,深度参与了高海拔隧道的科研攻关。
鏖战雪域之巅,书写高原筑路壮歌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而比这海拔更高的,是一代代筑路人铸就的一座座精神丰碑。风火山隧道的开工,改变了任少强的人生轨迹。当时35岁的任少强,被点名担起了风火山隧道掘进队队长职务,带领团队勇闯“生命禁区”。
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隧道轨面海拔4905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冻土层最厚、覆盖层最薄。在风火山,任少强一干就是5年。
他带领技术人员首创模筑混凝土刚性初期支护替代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案,使单口日进尺提升数倍;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制氧站,发明的隧道高压弥漫式供氧,等于把拉萨的气候搬到隧道里,最终攻克“高寒缺氧、冻土技术、环境保护”三大难题,创造了没有塌方、没有伤亡的纪录,提前10个月完工,建成了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其中,攻关34项科研课题,形成10项核心技术,填补了冻土隧道施工技术空白。
在风火山的冰天雪地里凝结的智慧,终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任少强主持的“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技术”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财政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而那项让隧道里“飘着拉萨氧气”的创举,同样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参与的“高海拔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及其在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在2003年、2004年,分获原铁道部、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这些沉甸甸的证书,记录着一群筑路人在“生命禁区”里的突围与突破。
智破世界难题,再攀科技创新高地
2011年,中铁二十局承建了当今世界海拔最高、里程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高海拔高原高速铁路隧道——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祁连山隧道和祁连山大梁隧道。
鏖战在祁连山上的隧道掘进队队员最需要的不仅是氧气,更需要精神。祁连山隧道轨面海拔最高3607.4米,享有“世界高铁第一高隧”的美誉,由全长6.55公里的大梁隧道和全长9.49公里的祁连山隧道组成。两座隧道均被列为I级高风险隧道,同时属于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任少强再攀高原,组织成立了科技创新管理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并担任组长。
在“世界高铁第一高隧”施工的最前线,指挥隧道掘进并非易事。面对“碎屑流”及“极高地应力”等多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大家都是“新兵”。“当时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创新。”任少强也止不住心里犯嘀咕。
为攻克大梁隧道极高地应力难关,任少强组织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合探索,花费一年时间做了9个试验段,逐渐摸索出成功应对突水、突泥、突石灾害的办法,推广了“短开挖、快支护、快闭合”的施工方法,为我国此类隧道施工积累了经验。
“过去肩挑手抬,而今要靠科学技术。”当高铁隧道遭遇碎屑流,这道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在祁连山隧道,任少强组织人员与碎屑流反复较量,交替使用隧道新奥法施工中的10余种工法,并总结出“一探二封三泄四注”的新方法,成功破解了隧道掘进难题。2012年9月,祁连山隧道成功穿越1.6公里长的碎屑流地带。
在祁连山恶劣的施工环境里,任少强从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他通过揭示碎屑流形成机理,建立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提出5项关键技术,其中两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铁路隧道安全贯通筑牢屏障。
持续攻坚创效,匠心筑就时代丰碑
在石太高铁建设的关键时期,一项技术难题横亘在建设者面前:非预制梁高墩施工。面对挑战,任少强勇挑重担,潜心钻研,成功开发出一套装配式模架体系,其高度的便捷性与快速性,实现了模板的便捷移动和快速组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这一创新不仅为石太高铁客运专线双线简支梁施工提供了全新的高效解决方案,更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
经实践检验,任少强团队研发的此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直接为项目节约成本约3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施工技术空白,为后续类似复杂工况下的高铁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撑。
一路走来,他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于一身,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3件国家专利、2部技术专著、25篇论文,累计主持10余项课题……
四十载光阴,从桥隧专家到“国家级人才”,如今,任少强仍在推动行业技术革新,那些凝结智慧的工法标准,正助力祖国的一条条大动脉穿越山河,不断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