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旭东在第二届地下空间工程建造技术交流观摩会上作交流发言。 程 康 摄 |
通讯员 林成立 程 康
工作35年,张旭东从施工一线工程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成长为中国铁建“首席专家”、中铁十一局隧道与地下工程资深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分会理事,湖北省地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是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带领技术团队奋战在地下工程一线,系统研究山岭隧道、城市地下空间等关键施工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领先的科技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复杂地质长大铁路隧道、城市地下空间技术创新。
向世界级难题“亮剑”
张旭东是中国铁路飞跃式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先后参加了宜万铁路、石太客专、武广高铁、兰渝铁路等多项国家重大铁路工程建设,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为中国铁路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宜万铁路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是世界“桥隧博物馆”,74%路段为隧道和桥梁,有8座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称得上是世界奇观。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穿越特大富水隐伏溶腔、岩溶峡谷、地下暗河等特殊地质带,为全线八大风险隧道之首,被称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瞬间突涌水量最大的隧道。
面对重重考验,时任宜万铁路驻点专家的张旭东坚定地说:“没有闯不过的关,我们一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带领团队反复论证、优化调整,运用多种国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新研发了“高位排水排泥,低位排水降压,保留隧道围岩”的特大体量高压隐伏溶腔泄水消能等工法,成功攻克了岩溶溃水风险控制及处治技术等世界级施工难题,创造了艰险山区高风险隧道修建的奇迹。
马鹿箐隧道的施工难题刚刚破解,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又拦在了面前。该隧道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全长9164米,最大开挖断面350平方米。张旭东带领技术团队开展大量现场试验,理清了兰渝软岩变形范围及机理,研发的“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超长扩大头锚索施工工法”获评国家级工法,攻克了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弱围岩特大断面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使新城子隧道提前安全顺利贯通。相关创新成果出版专著《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破坏特性及控制技术》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此外,他还参与了国家、行业等标准编写7部,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相关成果被进一步开发成系列隧道创新工装,并被行业内多家单位采用,有效推动我国山岭隧道施工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解锁地下空间“密码”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未来空间赛道的重要板块,承载着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希望。“我们要向地下进军,主动钻研‘高难新尖’技术,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张旭东说道。
作为行业专家,张旭东瞄准前沿科技,大力推动城市地下空间领域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大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暗挖机械化施工即时支护理念,研发了城市地下空间新型模块化网架支护结构及施工装备,形成了城市浅埋地下空间快速装配支护成套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已在10余项重点城市地下工程中推广应用,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建造技术向网络化拓展,社会效益显著。
广州地铁番禺广场站暗挖隧道工程为地铁22号线横番区间暗挖段,相邻两侧分别为地铁18号线和陇枕车辆段出入场线隧道,隧道净距2.8米,施工风险极高。
张旭东带领技术团队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开展装配支护理论、快速施工技术及配套施工装备研究,提出了大刚度、模块化网架空间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研发了系列模块化网架结构和快速连接接头,形成了快速装配式支护成套技术,实现了地下工程开挖后1.7小时快速形成空间支护,迅速抑制围岩变形,减少了围岩扰动次数,有效保障了地下空间施工安全。
他还参与了国内最大最复杂的地下空间交通综合体——光谷广场综合体、国内最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南京江北新区地下空间工程、武汉地铁12号线等“超级工程”建设,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锻造青年科技“铁军”
一直以来,张旭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升,带领身边年轻人成长进步、钻研创新。他常对技术团队说:“地下工程实践性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要深入施工一线,理论结合实际,主动担当作为,以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发展。”
他带领技术团队奔赴各个重难点工程现场,解决了厦门地铁暗挖隧道、鄂北水利工程隧道快速施工、拉林铁路嘎拉山隧道涌水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先后培养出中铁十一局隧道专家17人及博士后5人,其中多人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专家,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尊重技术、培育人才的氛围。
旭日东升,登高不止。35年来,他带领技术团队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亮眼成绩。他主持了包括《城市地下大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2项科研成果入选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