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涧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印发《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意见》明确指出,“鼓励企业注重中长期价值创造,赋予项目团队充分自主权,有效运用多种方式强化激励”,“健全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以创新驱动引领,突破传统增长路径。然而,若缺乏精准有效的激励之钥,常使项目团队为短期绩效而牺牲前沿技术研发与绿色建造探索等长期价值创造,难以真正开启企业创新活力奔涌的“闸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唯有构建起聚焦中长期价值、充分赋权、激励多元且创新导向鲜明的动力系统,方能激发团队内生动能。
充分赋权,释放人才价值。项目一线是创新火种最易迸发之地,“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作战”,赋予项目团队在技术路线选择、资源配置、协作模式等方面更大的决策空间,才能有效点燃创造之火。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企业知识产权教育基地、教育平台等“黄埔军校”的作用,加快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让他们面向施工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引导每一位施工一线人员都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充分释放人才价值。
聚焦核心,实现多元激励。建筑施工领域创新,尤其是关键工艺革新与核心技术突破,其价值往往需跨越漫长项目周期才能充分显现。单一的、即时的物质奖励如同隔靴搔痒,无法有效锚定长期投入,因此,构建“组合激励”体系,建立清晰的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至关重要。对涉及基础性、前沿性技术攻坚的团队,可以探索引入“里程碑奖励”或“中长期项目利润分成”,使其创新目光超越眼前工期;对新兴业务和战新业务领域,获得重大技术突破等成就,予以专项重奖并颁发荣誉奖章等方式,让核心人才真正共享企业长远发展的增值红利。采用这种物质与精神并重、短期与长期结合的“激励组合拳”,有效熨平创新回报周期漫长带来的焦虑。
机制护航,厚植创新沃土。创新探索路上难免会“涉险滩”,企业需不断完善高效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贡献度”和“长期价值创造”为内核的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维度不妨增加对技术突破难度、绿色效益、工艺标准化推广价值、人才培养质量等维度的科学评估权重,不断推动创新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迈进。
用好激励金钥匙,本质上是企业追求创新厚度与价值高度的战略选择,影响着企业实现自身跃升、重塑竞争格局的进程。当项目团队手握充分自主权,当多元精准的激励照亮创新者的前行之路,当创新导向的制度设计为探索保驾护航,企业锻造新质生产力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这必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