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打造亮丽名片 撑起高铁脊梁

周 鹏 肖永顺 郭可盈 杨奇越 许月霞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6月27日   3 版)

    本报记者  周  鹏  通讯员  肖永顺  郭可盈  杨奇越  许月霞

    中国高铁,亮丽名片。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铁里程达4.8万公里,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6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铁二十一局职工马小利作为基层铁路建设者代表,讲述自己长年扎根施工一线,用自己的创新发明,打通施工中的痛点和难点,助力中国高铁建设的故事。

    中国铁建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参与了几乎中国所有的大型铁路建设,修建了中国50%以上的铁路,制定了中国高铁50%以上的建设标准,也涌现出一大批以马小利为代表的中国高铁建设者,他们像一根根钢轨,撑起中国高铁奋力奔跑的脊梁。

    扎根一线的“草根英雄”

    “这是我研制的割规,用于工字钢腹板中间割孔,切割方便,割孔也圆,效率倍增,工友们都夸既趁手又称心。”见面会上,当马小利拿出他研制的施工小工具时,摄影记者的相机咔嚓声如同密集的雨点响成一片。

    从一线走来的马小利,常年扎根施工一线,以工地需求为导向,先后研制革新20余种应用于隧道、桥梁、无砟轨道建设的施工设备,促进了施工生产“多快好省”。

    “我的创新发明就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产生的。” 在长大隧道施工中,马小利发现重载车辆在洞内掉头很困难。一连2个多月,他一边查资料,一边向技术人员请教,终于形成34页的标准设计图纸,研制出隧道内施工车辆原地掉头装置,将混凝土罐车进出隧道时间缩短了70%。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会更远。”2015年,中铁二十一局成立“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后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国家专利、创新成果超过150项。

    扎根在中国高铁建设一线的还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两项荣誉获得者——中铁十七局雄忻高铁项目试验员关改玉。

    10公斤重的工作背包,2300公里行程,1.2万个焊头“零误差”……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钢轨神探”关改玉的专业与坚守。

    没有代步工具,关改玉需要背着十多斤重的仪器,沿着轨道边走边作业,用探头对钢轨焊缝进行检测,检测完毕起身再走500米,接着检测……有时一天下来,行走十几公里是家常便饭。海南东环铁路、京沪高铁、津秦高铁……这些年,关改玉先后参与建设了11项国家重点工程。

    2023年,她决定从熟悉的探伤岗位“跳出”,转岗做试验检测,面对雄忻高铁山西段53万根轨枕的检测任务,传统的检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铁的建设需求,必须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提升效率,保证安全和质量。

    一切从零开始。有一天深夜,第四次方案测试失败,大家都快撑不住了。关改玉走到生产线,摸了摸轨枕模具,突然灵光一现:可以用微型摄像头配合Web远程监管,或许能解决这一卡点。

    这个改进成了关键突破口,关改玉带领团队研发出“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能自动识别0.1毫米级裂纹,把轨枕日产量从1500根提升到了2000根,创下了行业纪录。

    勘察设计的“领军人物”

    世界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世界首条穿越严寒地区的高铁、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区的高铁、我国首条大面积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铁……

    这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背后,都有中国铁建首席专家、铁一院副总工程师孟祥连的身影。从地质工作者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普通职工到全国劳动模范,38年的职业生涯,他参与创造了我国现代交通工程领域的一个个“第一”。

    作为地质专业技术负责人,孟祥连平均每年有8至10个月在现场协调解决技术问题。在郑西高铁、银西高铁的建设过程中,他和团队不懈钻研,“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铁路科技进步。

    东北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孟祥连和团队爬冰卧雪,成功克服哈大高铁路基防冻胀世界性难题,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在严寒季节冻土地区行驶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全长1776公里的兰新高铁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穿越最长风区、防风工程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孟祥连开展专题研究,建立了12个现场大风气象观测站,完成了190余万米的现场勘探,兰新高铁荣获FIDIC“全球工程杰出奖”。

    在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勘察中,他创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长大隧道地质综合测试方法和工作流程,率先制定了我国首个TBM围岩等级划分标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秦岭特长隧道修建技术”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

    谈到中国高铁,不得不提中国高铁的“标杆之作”——京沪高铁。

    京沪高铁,时速350公里,全长1318公里,最快4小时18分可达目的地,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跑出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这个速度的缔造,离不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京沪高铁设计负责人王玉泽的心血。

    “让列车跑起来、快起来,是我们这代铁路人的梦想和使命。”王玉泽在日记中写道。

    经过15年的漫长跋涉,他们几乎翻遍国内外所有的相关资料,悄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建立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应对软土沉降的“杀手锏”;在国内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摸清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600余公里“家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

    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们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系列技术规范,为高端起跑的中国铁路“划定跑道”。

    为了这条铁路,王玉泽和团队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此后,以京沪高铁技术为蓝本的高铁工程,在全国“遍地开花”:京津城际、武广高铁、沪宁城际、郑西高铁……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名副其实的摇篮和代表作。

    如今,在全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中,他和团队完成设计的线路里程超过三分之一。

    国之重器的“大国工匠”

    2025年,张帅坤凭借对中国盾构机的卓越贡献,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在铁建重工研发大楼的档案室里,存放着1.5万多张盾构机设计图纸,这里面就有着张帅坤的创新足迹。

    2010年,张帅坤接下研制国内首台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的任务,他带着团队从一张张图纸着手。那时,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张帅坤总放着一个行李箱,便于随时出发。“好的设计方案,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研究,必须深入一线把握细节。”他说。

    埋头磨一刃,一朝锋芒出。2013年,国产首台6米级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行健号”成功下线。那一刻,张帅坤激动万分:“这只是起点,我们可以把中国盾构机做得更大。”

    此后,从“中原一号”“望京号”,到“深江1号”“京华号”“江海号”,从8米级、10米级,到14米级、16米级,张帅坤把盾构机的直径越做越大。“在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下,国产盾构机快速发展,实现从替代进口到走出国门。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盾构机,为中国高铁贡献新质生产力。”张帅坤自信坚定。

    同张帅坤一样,以所学所用助力“交通强国”与“科技兴企”,是万鹏入职铁五院17年来始终如一的追求。从一线研发人员到管理岗位,他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于技术创新当中。

    2006年以来,我国高铁桥梁建造普遍采用32米简支箱梁,而在更快速、更低碳、更经济的目标下,箱梁标准必须实现从32米到40米的跨越。

    “40米梁设计、提运架设备设计、设备制造及运架施工技术等,打造一系列装备产品并形成完整产业链,助力中国高铁开启400公里时代。”作为项目组技术负责人的万鹏,对研发意义如数家珍——2017年9月,下导梁运架一体机方案确定,但是,初期设备自重过大,为保证产品优越性,课题组决定重新研发一种新方案,但留给项目组的时间仅剩三个月。

    导梁由“下”变“上”,由“举”到“提”的动作变化,意味着要重新进行无数次演算。团队聚集在会议室彻夜讨论,反复打磨技术细节,成功在规定时间完成新设计任务,使设备重量减轻近500吨,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横空出世,命名为“昆仑号”,寓意在崇山峻岭间改天造路!

    2023年9月28日,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福厦高铁开通运营。一路山海一路歌,湄洲湾跨海大桥海域是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气平均为150天,曾被称为“架桥禁区”,而长116米、高9.2米、重约千吨的“昆仑号”打破了这一断言,它不仅将施工速度提升25%,更规避了暴露在大风天气中的施工风险,仅用218天就完成了全部架设任务,展现出全新的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当惊世界殊!

    擦亮名片的“铮铮铁骨”

    中国高铁为何能“杯水不洒、立币不倒”?其关键之一就在钢轨之下的轨道板,而这项稳定性的实现,离不开无砟轨道板的精湛技术。

    刘军华是中国铁建首席技师、中铁十二局测量专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他曾参与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铁路的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技术研发工作,对于“自主创新才能挺直腰杆”这句话感触尤为深刻。

    京沪高铁上千公里、几十万块轨道板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亚毫米级别。按照施工要求,京沪高铁全线采用CRTSⅡ型轨道板,这种轨道板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独属于一家德国公司。

    在轨道板上反复试验论证,刘军华发现,外国公司的核心技术是通过面与面之间的接触对轨道板实施检测,他提出,把面与面的接触改进成3个点与轨道板接触,这样既保证了工装的稳定性,又能让测量接触面积缩小,测量精度更高。随后,刘军华着手整套制板检测系统的研发,从模具安装、模具检测、轨道板检测再到软件编写、工装研发,相继攻破了一道道难关。

    在数日连续不间断的奋战后,一整套全新的、完全符合检测要求的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系统最终成型,将德国技术的2毫米误差范围降低到0.3毫米,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1072万元,一举打破了德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把“德国精度”变成了“中国精度”。

    轨道板保证了高铁的平稳,坚固的管片则保证穿隧的安全。

    为造好坚固的管片“金钟罩”,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专注管片预制18年,以胡云发为代表的技术团队深耕不辍,研制出绿色智能大盾构管片生产线,一块块精品管片由此诞生,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穿越江河湖海城提供了牢固支撑,截至目前,已应用在超700公里的隧道。

    18年前,胡云发有幸参加了南京长江隧道建设,管片外径14.5米。当时,大盾构管片技术和市场都被国外垄断,只能依赖进口。钱七虎院士曾说,“最担心的就是管片生产。”项目进口了6套高精度管片模具,模具固定,人流动作业,这就是第一代的固定台座生产工法。

    管片模具精度设计要求在±0.4毫米,试用的时候发现不稳定,存在超差。经过反复尝试,建设团队不断调整内腔尺寸,优化合模工序,保证了管片的精度,最终“不漏、不渗、不裂,无错台、无掉角”的房桥管片让国外专家竖起大拇指。

    然而,维修、保养、升级都在“别人”手里,如果不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生产线,那么在这个领域就会被永远“卡脖子”。胡云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己造!

    从那时起,胡云发带领团队沉下心钻研,从单机机器人、联动机器人到智能生产线,经过五次创新迭代,研制出绿色智能大盾构管片生产线,被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评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生产线已应用在芜湖海太隧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等13项超级工程建设。

    高铁的征途,见证民族的复兴。一列列复兴号奔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重构着时空的距离,讲述着朝发夕至的新时代故事,更铭刻着中国高铁建设者的执著坚守。

打造亮丽名片 撑起高铁脊梁
文博:搭建中乌技术沟通桥梁
新思想分享会 直通“穿黄”掌子面(图)
守住“舌尖上”的防线
志汇铁建暖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