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奇越
清晨六点,在青海橡皮山海拔4000米的沟谷中,何小飞和同事背着几十斤重的无人机设备,在陡峭的碎石路上徒步两小时,终于抵达测区。
“航前检查全部通过,解锁,起飞!”随着何小飞发布指令,螺旋桨的轰鸣声划破高原的寂静,搭载着高精度测量传感器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捕捉到工程区域的三维数据。这是铁一院测绘研究院航地所工程师何小飞的工作日常。
从人工跋山涉水到无人机“云端作业”,何小飞用十年青春,见证了铁路测绘从“人海战术”向“科技尖兵”的跃迁。2016年入职以来,他带领团队完成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中吉乌铁路、西延高铁等数十个国内外重大铁路项目的勘测工作,创新研发多项测绘技术,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今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
2018年,高原铁路建设号角吹响。这条“史诗级”铁路横跨横断山脉,地质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何小飞团队接到的任务,是用无人机在三个月内完成全线关键工点的航空摄影工作。
“第一次在海拔5000米飞无人机,设备报警声就没停过。”何小飞回忆,低温导致电池续航骤降,强风让飞行轨迹偏移,团队白天实地试飞,夜晚反复调试参数。为获取峡谷深处的地形数据,他们曾在零下20摄氏度的雪地里负重徒步3小时,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找到合适的起降场地,最终完成了测量任务。历时三个多月飞行上百个架次,何小飞团队获取了全线重要工点的大量测量数据,为线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2018年,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需要对全线1124公里的线路进行复测,勘测工期只有三个月。面对沿线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何小飞明白,采用传统人工测量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
“传统的铁路既有线复测需要人工手持肩扛设备,沿着铁轨徒步开展测量工作,经常受到铁路‘天窗’时间的限制,这种方式耗时耗力效率低。”何小飞介绍:“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办法。”
于是,他便有了将设备固定在车上开展测量的想法。何小飞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带领团队共同开展车载雷达测量方案的设计、试验及验证工作。14天后,一辆搭载着雷达扫描仪的轨道车,从格尔木站顺利驶到拉萨站,获取了全线的点云和影像数据。
面对海量的数据、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和各设计专业的不同需求,何小飞积极沟通需求,优化软件功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将勘测成果如期交付。
随后,他联合高校投入高精度移动雷达装备研制中,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一套兼容多平台的高精度移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实现了成套装备的国产化,填补了行业既有交通工程全要素勘测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传统铁路勘测技术的重大革新。
针对既有高速公路改扩建勘测需求,他多次到高速公路实地踏勘,跑到模具加工厂进行车载平台支架设计,在路面上用油漆喷涂靶标,同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作业流程。“设备在颠簸路面的点云融合误差必须小于2厘米。”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
就这样,这套高精度移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不断优化改进,先后在包茂高速公路曲江至太乙宫段、福银高速公路西安至永寿段、西铜高速公路三原至铜川段等改扩建项目中成功应用,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测绘人的价值不在领奖台,而在每一组精准坐标里。”何小飞说。站在布满数据流的大屏前,新一代“云端绘路人”的故事正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