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发展之船驶向广阔蓝海,如何将“大有可为”变成“大有作为”?这是摆在中国铁建面前的一道“开放题”。只有紧抓境外项目管理这个“牛鼻子”,通过“同题共答”,激活“源头活水”,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坚守思想“高线”,再吹“集结号”。受国外严峻复杂环境与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共同推动,一方面,国内建筑企业“出海”逐步从“可选项”到“必选项”,步伐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国内建筑企业境外业务广泛,适应性不一而足,风险因素交织叠加。从上世纪修建坦赞铁路到2024年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中国铁建几十年深耕海外市场,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跨越式发展。放眼当下,近千个境外在建项目正成为中国铁建“星火燎原”新征程的信心与底气,但同时要看到,系统内单位在境外项目管理机制、管理能力、协同发展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亟需清障除碍。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到加强境外项目管理是中国铁建践行“六个力量”、推动“海外优先”战略提档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践行“1256”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支撑,以真重视、真自觉、真行动,将项目建设成效转化为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恪守管理“主线”,锤炼“基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境外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坚持高质量经营理念不动摇,把好境外项目入口关,加强市场建设和准入管理,做到“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危业不投”,将有限资源投向优势国别和潜力市场,加快布局战新产业,打造核心支柱市场和新的增长极,形成支撑境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要全面提升境外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全过程成本管控,重点抓好标前评审、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强预警、补短板、堵漏洞,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有序可控。过程中,还要注重守正创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单位的境外项目管理模式和符合属地特色的精细化管理实施策略,强化系统内各单位的高效协同,树立“一盘棋”意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破浪出海”,共同做好中国铁建境外发展“大文章”。
严守合规“底线”,筑牢“防火墙”。依法合规经营是高质量“走出去”的应有之义,违反合规要求,将为境外稳健发展带来“不能承受之重”。境外项目要坚持“管业务必须管合规”,前置合规审查程序,将合规要求嵌入经营各领域、各环节,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凡有项目,必有监管”,要完善境外项目穿透式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总部部门“管业务必须管海外”要求,发挥各级监管机构职能,实现总部监管效能与项目执行效能的无缝衔接,打破层级、数据、信息、流程壁垒,通过管理闭环消除管理盲区。要深化运用大监督工作机制,以政治监督为统领,抓好存量项目风险自查自纠和增量项目源头风险防控,强化境外审计工作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突出对境外关键领域、业务、岗位、环节的监督检查,抓早抓小、抓长抓常,真正实现“看得清、管得住、控得牢”。
志合不以山海远,笃行能越万重关。我们要坚定“海外优先”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以境外项目管理“铁建实践”持续擦亮中国建造“金字招牌”,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