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顺
长江畔的钢铁森林里,一场“春耕”已沸腾。
在荆州李埠公铁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新一代轻型智能爬模正助力南岸主塔节节攀升,宛如天神执棋,将一枚枚银灰色的巨砾嵌入空中。技术员紧盯屏幕上的数据流,姿态监测系统将爬升、位移、风速化作跳动的数字,智能监控系统像一只无形的手,将误差掐灭在测算之初。不远处,南锚碇沉井稳步下沉,176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应力与几何姿态,数字化云平台让这座面积相当于12个篮球场的“大秤砣”在地底扎稳根基。焊工弓身如虾,蓝色电弧在空气中绽出刺目的花,那些被灼出星斑的工作服,成了最鲜活的图腾——每一道焊缝都是写给大地的情诗,每一根钢索都是射向未来的箭矢。
而在武松观音寺长江大桥的工地上,262米高的A型主塔已突破207米,青年突击队在“春季开门红”中日夜鏖战。如凝固的惊雷嵌入塔身,钢筋密布如蛛网,工程师通过智能养护系统驯服低温裂缝,让这座世界首座超千米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的骨架在春风中岿然不动。现场的大干声混着机械轰鸣:“咱们的桥,就是新时代的‘惊蛰鼓’!”
从江去,入海来,春雷潮动未曾歇。
在六横公路双屿门特大桥的海上施工区,5G塔吊驾驶舱里,智能吊装系统配合着项目自主研发的“集群液压千斤顶智能协同控制系统”,于惊涛之上主塔节节拔高,操作员操控百米高空的钢铁巨笼,在空中实现精准定位并将提升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而在西延铁路铜川隧道的岩层深处已见天光,激光导向系统将隧道轴线误差亦控制在毫厘之间,三臂凿岩台车击响沉闷的鼓点,岩屑飞舞,叩开最后一厘岩壁,在山脉深处谱写夺取“开门红”的协奏曲。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只不过昔日的锄头换成了全站仪,耕牛变成了塔吊,而“仓禀无宿储”的焦虑,早已化作智慧工地大屏上跳动的产值曲线。从青龙门特大桥深海复杂环境下“永临结合”的科技突围,到李埠大桥沉井监控云平台的数字孪生;从富翅门特大桥跨海连岛的壮阔,到铜川隧道穿山越岭的坚韧——每一个项目的建设者都在续写“惊蛰”的故事。
江面大雾,乳白色的雾气顺着钢索爬升,将橘红色的桥塔染成朦胧的诗行。“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此刻,机械的轰鸣与古诗的平仄竟奇妙地共鸣——这是五千年文明特有的和声,是“苟日新,日日新”的东方密码。每个人都在期待大桥建成的那天:此桥建成后,武汉至松滋车程时间将缩短40%……
“以桥为‘链’,向‘新’出发,不仅要连接江河两岸,更要串联传统与现代、大地与星空。
作者单位:中国铁建大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