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一个扳手工的“突围”

王 宣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4月25日   4 版)

    □ 王  宣

    早上7点,孙磊站在车间中央透明的控制室里,指尖划过电子屏,两台橘色机械臂正在工位上精准作业,旁边画面中的生产数据如同星河般闪烁变换。这样的场景,与17年前那个蹲在模具旁拧螺丝的修理工身影,仿佛隔着整整一个工业时代。

    设备更迭换代中的危机

    作为设备维修的“大拿”,孙磊熟悉每个螺栓的扭矩参数,能闭着眼睛摸出模具接缝处的0.5毫米误差。沾满机油的工作服口袋里,总揣着被体温焐热的扳手——这是他工作13年攒下的第六把“老伙计”。

    转折发生在2021年深秋。当第一台AGV智能重载机器人进驻所在的管片生产车间时,孙磊发现自己的工具箱开始积灰。智能生产线不仅将模具设计损伤率降至零,连他最引以为傲的“听声辨位”绝活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设备自带的声波探测器能提前4米预警异常震动。

    看着机器人流畅的运载轨迹,孙磊站在正在自主巡检的AGV小车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工具袋里的旧扳手。

    藏在手机备忘录里的突围战

    2023年8月,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盾构管片大干期间,信息化屏幕上一串跳动的故障代码揭开了孙磊的转型序幕。原来是玻璃房内的射频3D扫描机器人突然罢工,厂家工程师需要两小时后才能赶到。众人束手无策时,孙磊掏出手机,调出存了半年的设备结构图。

    “PLC模块报警C-203,应该是光路补偿值溢出。”他对照着翻译软件标注的英文手册,在众目睽睽下输入了重置指令。当绿色指示灯重新亮起时,工段长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什么时候偷学的洋文?”

    这个被同事们戏称为“手机大学”的学习计划,始于某个辗转难眠的午夜。孙磊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排列着凌晨时分的笔记:“Modbus协议等于工业通信语言”“PID控制三个参数要像炒菜把握火候”…… 最长的条目记录着他连续47天凌晨四点起床,就为了蹭慕课平台免费时段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基础》。

    站在人机协作的十字路口

    目前,中铁十四房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绿色智能大盾构管片生产线服务于津滨高铁、青岛胶州湾二隧、海泰长江隧道等多个重点工程,传统生产与智能终端达成微妙平衡。“智能时代不是要取代工匠,而是要锻造新型工匠。”指着正在给机器人做“体检”的“00后”徒弟,孙磊的语气里带着传承的温度。他要求徒弟必须亲手组装传统模具,“只有摸过烫手的焊枪,才能真正理解温度传感器数值背后的故事。”

    指尖抚过年过半百的老式设备,又在崭新的智能终端屏上留下指纹。“你们看这些机械臂像不像在跳舞?”孙磊指着手机里的设备监控视频。画面中,抹面机械臂正演绎着精确到毫米的协同芭蕾,而泛着蓝光的控制台上,静静躺着一把锃亮的旧扳手——那是孙磊坚持保留的纪念,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特殊见证。

    2025年,孙磊的第一条朋友圈,照片中是夕阳下的老厂房,配文写着:“机器永远学不会的,是人拥抱变化的勇气。”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

沙海绘梦(水彩)
长隧如龙穿群山
一个扳手工的“突围”
水的新生
书法图)
工地四月天
橙色空间(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