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涧梅
今年是国家安全法颁布施行十周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到“统筹发展与安全”,安全生产始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命题。十年间,尽管建筑施工领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但高空坠落、触电、坍塌等事故仍有发生,企业应急管理如何突破“演练纸上谈兵”“处置手忙脚乱”等深层次问题,真正实现“平战结合、快速响应”?从认识纠偏、能力重构与文化筑基维度深化应急管理至关重要。
突破认知误区,从“应付检查”到“动态防护”。在施工过程中,针对项目地质条件、施工阶段、设备类型等差异化风险编制应急预案,十分必要。但个别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千篇一律”,未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现场演练,导致事故发生时缺乏有效应对。新《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要“动态评估、持续改进”,企业需建立“风险识别、预案编制、实战检验、迭代优化”的应急管理闭环,动态提升应急管理防护能力。
重塑处置能力,通过“科技赋能”破解响应困局。施工生产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连锁性特点,如果依赖人工上报、逐级决策的响应模式极易错过黄金救援时间。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这种情况有望大幅改善。例如,有单位试点建设“智慧应急云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基坑位移、塔吊倾角,AI算法自动触发预警;有的单位在尝试构建“5分钟应急圈”,集成无人机巡查、BIM模型推演等方式,实现“检测、预警、处置、复盘”全流程提速等等,这些方式让应急协同更加高效。
培育安全文化,让“应急意识”扎根施工一线。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核心价值,正是推动安全理念从“顶层设计”渗透到“神经末梢”。然而,在施工一线,个别作业人员应对应急演练敷衍了事,安全员对隐患整改流于形式,其根源在于企业将应急管理窄化为“技术问题”,而忽视了提升安全文化的“水位”。目前,有单位探索开设“安全剧场”,由作业人员自编自导自演安全生产情景剧,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有单位创新推广“安全超市”,作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可兑换奖励等,这些做法值得推广。只有调动每一位作业人员发挥自身能动性,才能实现安全文化“水涨船高”。
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零散举措”升级为“系统治理”并非易事,这是一场系统革命。只有每个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认识提升转变为实战能力,将技术工具延伸为管理智慧,将文化自觉沉淀为企业血脉,方能筑牢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征途上交出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