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鹏
“重走福厦路,征程在前方,初心仍未改,丝路再远航……”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思绪一下被带回到2年前的新厦门北站。
漫步在厦门的十里长堤,历经岁月的洗礼,移山填海纪念碑听涛枕浪,默默守望着鹭岛半个多世纪。七十年前,十万“人民铁军”以让大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奋勇投身鹰厦铁路的抢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从此,“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没有一寸铁路”永久成为历史。七十年后,历时三年的建设,我的同事们又将“丝滑柔顺”的新厦门北站镶嵌在福厦高铁上,开启了厦门“一城两站”的新纪元。
2023年7月,在新厦门北站正式启用之际,负责宣传工作的我接到了一项任务,创作一首歌曲献给我们的工程建设者。都说每项工程好比是建设人孕育的孩子,如何用一首歌唱出他们的心声,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说到新厦门北站就不得不提老厦门西站,老厦西是中铁建设2008年进军铁路站房市场承建的第一座大型站房,从我毕业一入职就一直听前辈们讲它的故事,“桩基好比豆腐上插筷子”“钢结构提升像空中飘着的一张纸”“中铁建设的黄埔军校”等等,一个个标签为它罩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对它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2007年,中铁建设一直寻求规模上的突破,正好赶上中国高铁发展的黄金期,从路外到路内,从传统房建到高铁站房,两年的筹备期换来了首座站房宁德站的中标,接踵而至的就是厦门西站。对于这个宝贵的机会,中铁建设人格外珍惜,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工程干成精品。
“首要就是保证工期,不管花多大代价,工期是必保的。”时任公司领导给项目下了死命令,于是,10名项目经理、10名项目总工从天南海北集结厦门,共同构成123人中铁建设史上“最强”项目团队;2009年大年初四,公司领导为增援的同事们壮行,大家共同喊出“为中铁建设荣誉而战”的豪迈誓言;“我自愿为实现厦门西站各项目标努力工作,自觉履行岗位职责,苦干、实干、拼命干……” 誓师大会上,全体参建员工争相签下自己的名字……一个个“名场面”随着工程建设被载入企业史册。
对中铁建设而言,厦门西站是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工程。历经570多个日夜,它一举创造了三项世界施工纪录,摘得IABSE(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奖”,捧回公司首座站房工程詹天佑大奖。它不仅为企业培育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更开启了中铁建设长达十余年的“征站”之旅。从北纬24度出发,我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北达伊春西站,东抵上海宝山站,南至三亚站;从0到100再到如今的253座代表站房,我们走过了整整17年;从当年的门外汉,到如今“中国高铁站房建设的主力军”,新时代人民铁军斗志昂扬。
十七年前,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闻令而动,他们不讲任何条件,一路攻坚克难,开疆拓土,兑现承诺,捍卫荣誉。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铁建设铁路站房建设的“开路先锋”。
我清晰地记得,新厦门北站项目负责人李延昌在中标后的感慨,“我们是站在老一辈人的肩膀上建设新站,没有理由干不好,也没有理由完不成这个任务。”
正是这种把责任与荣耀捧在掌心的谨小慎微,让厦门西站精神代代传承。“敢于吃苦的精神,善打硬仗的作风,科学缜密的态度,爱岗敬业的品质,勇夺胜利的信念。”老厦门西站负责人张德训这样总结道。
为了写好歌词,我采访了众多建设者,了解得越多,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中铁建设是一支经得起检阅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任、值得托付的队伍,是一支有情有义有温度的队伍。
最终,歌曲《乘风破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里面既有“嘉庚为基,擎起雄心万丈;海丝为翼,不惧风浪挑战”的写实,也有“汽笛化作诗和远方,青石浮雕记录十五载荣光”的浪漫。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哪一句,那一定是:
哪怕逆着狂风也奋力翱翔,
双子车站向着新时代远航,
一路逐梦,为热爱奔忙,
热忱映在,眼眸中滚烫。
作者单位:中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