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联旭
三月的一个周末,我牵着孩子的小手,迎着晨光走向郊野。他的小草帽被风吹得直往天上蹿,像是想要追赶那些飘在空中的风筝。树苗斜倚在他稚嫩的肩膀上,随脚步轻轻晃动,仿佛春日正在我们肩头苏醒。
铁锹扎进泥土时,孩子惊呼着跳开。松软的土块下,蜷缩着几只蚯蚓,在日光里舒展着软乎乎的身躯。“原来种子发芽前,土地里藏着小护卫呀!”他蹲坐在湿润的泥土堆旁,把写着“小树要长到云里去”的树牌插得笔直。
这场景忽而叠印在记忆深处——15年前,在赣韶铁路1标项目混凝土搅拌站的空地上,我和同事们挥锹种下的小树苗,是否也听过类似的童言?白色拌和楼设备轰鸣声里,我们给每棵新苗系上工牌,就像给“战士”别上勋章。还记得按下快门时,项目龙书记正扶着树苗冲我笑:“咱们给白雪公主穿绿裙子呢!”那张刊登在报纸上的照片,让“扮绿搅拌站”成了项目部的流行语,也成为我见报的“处女作”。后来在另一座城市的工地上,我又看见年轻的技术员们举着“绿色施工示范点”的牌子合影,他们身后抽枝的香樟,正是当年我们栽下的树种。
“爸爸,土要埋多深呀?”思绪被孩子唤回,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蹲下身子看着地上的泥坑,眼珠子一滚一滚的。我教他用手指估算树坑的深度,捧起小树苗慢慢放进坑里,培土、压实……系完最后一道固定绳,我们拿起水桶将泥土充分浇湿浇透,孩子突然把耳朵贴近了树苗。“我听见小树喝水的声音了!”他认真宣布的模样,让我想起那些在项目施工一线记录“生长”数据的夜晚。仪器上跳动的数字,与此刻树苗的呼吸,都在丈量着生命拔节的力度。15年前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它们年轮里镌刻的,何尝不是建设者们种下的春天?
转眼便是归途,斜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孩子蹦跳着踩自己忽大忽小的影子,忽然回头问:“等我的树长得比云还高,是不是就能给所有楼房撑绿伞了?”我望着远处工地高耸入云的塔吊笑了。
暮色漫过城市楼群,晚霞给玻璃幕墙镀上柔和的釉色。孩子把剩下的树牌揣进口袋,说明年要给每片落叶写上祝福。我知道他还不懂年轮里沉淀的誓言,但那些与种子共同埋进春泥的,除了湿润的期待,还有无数建设者用岁月浇灌的默契——当我们把钢筋水泥种成森林,轰鸣的工地便长出了绿色的韵脚。
此刻牵着的小手,终将在未来的春天里,续写更多绿色的故事。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