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项目建设“加速跑” 冲刺首季“开门红”

邓联旭 韦相宇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3月28日   2 版)

    本报广州3月27日讯(记者邓联旭 通讯员韦相宇)广湛高铁佛山段桥梁下部结构完工、武梅铁路广东段首个承台完成浇筑、大朗客整所项目跨越6条既有线完成天桥吊装……连日来,中铁二十五局一公司以“安全穿透式管理”为基石,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突破,统筹推进各重点工程大干快上,在保障安全、提升效率、攻克难题中,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在武梅铁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平台的实时预警声与机械轰鸣交织。“当前风速超限,请警惕浇筑施工影响既有线安全!”操作员阙发清紧盯屏幕,依托5G网络与北斗定位技术构建的智能监控体系,通过电子围栏、变形监测等功能,实现人员、机械的全流程闭环管控。这一安全穿透式管理模式,将隐患响应速度提升至秒级,为春季大干筑牢智能屏障。“过去靠人盯,现在凭数据‘说话’,安全更有底气。”项目负责人李映宣感慨道。

    安全基础之上,效率提升成为关键。广湛高铁佛山站内,BIM技术正悄然重塑传统建造流程。依托BIM技术,项目技术员轻点鼠标,仅需10分钟就完成原本耗时1天的钢筋翻样计算,图纸审查、管道碰撞检查和“两量”控制等环节计算效率大大提升。该项目是在佛山中心城区佛山火车站原址附近新建高铁站,同时也是该公司首次参与高铁站房建设。当前,项目信号楼二次结构已完工,项目团队正集中力量攻坚上盖平台施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节点目标高质量达成。

    技术创新不仅提速增效,更破解了工程难题。在香港地铁黄大仙站,一项“无需电力”的黑科技引发关注。项目团队融合国际防灾标准与内地基建经验,创新引入水动力自动防洪闸,该设备通过流体动力学设计,实现闸门随水位自主升降,阻水强度达“百年一遇”标准。“依托水力驱动,既避免断电风险,又减少碳排放,与香港绿色发展同频共振。”据项目经理魏勇介绍,这一技术将显著降低洪涝对轨道交通的冲击,未来可推广至隧道、地下商场等场景,为城市防洪提供创新方案,守护市民安全与城市运行。

    从智能监控织密安全网,到BIM技术推动精益建造,再到绿色科技攻克防洪难题,中铁二十五局一公司以科技与管理“双轮驱动”,奋力书写速度与品质并重的答卷,为冲刺一季度“开门红”注入澎湃动能。

隧道上新“装” 养护更智能
首趟自动驾驶重载列车飞驰朔黄线
警惕“口号式转型”
水美乡村焕新颜(图)
博鳌零碳示范区正式挂牌
项目建设“加速跑” 冲刺首季“开门红”
AI“黑科技”上岗

让隐患无处遁形
“空中造楼机”助力城市更新
全国首组道岔全闪光焊接实验在沈白高铁完成
孟加拉国佩拉港口大桥提前完成桩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