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我的机器人工友太卷了!”

许月霞 饶秀娟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2月21日   3 版)

    开栏的话

    改革大潮奔涌向前,职工群众是弄潮儿。中国铁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如火如荼,广大职工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改革篇章,用奋斗和奉献诠释责任担当。    中国铁建始终坚持让职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职工和衷共济、共襄大业。本报即日起开设“基层改革微故事”栏目,聚焦基层一线,以小切口、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大变革;用鲜活的案例、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讲述改革给基层员工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展现中国铁建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砥砺前行的奋斗姿态。

    通讯员  许月霞  饶秀娟

    “太卷了,这刚过了个年,你咋还跑起来了?!”管片操作工李友发指着生产线上行走的机器人感叹道。

    随着他的视线,一个机械手臂正灵活地在装满混凝土的模具上挥舞着,随后末端抹盘精准压住凹凸区域,伴着“滋滋”两声,瑕疵处便被旋磨平滑。

    “这是咱们的最新成果,不仅能行走,抹面技术更高了,还能自主避障呢。”在北京房山,中铁十四局智能装备研发员臧国强正跟拍记录数据,抹面机器人完成作业后,灵巧地收回机械臂并折成45度角,行走到下一个工位。

    李师傅凑近观察:“是比上一代利索多了,这抹面纹路比老王头的手艺还匀称。”

    “可别夸早了”,智能装备研发负责人胡云发从控制台后直起腰,盯着运转的机械手臂客观评价道:“它刚学会识别蜂窝麻面,行走模块的避障算法还得喂几天数据。”

    对于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的工人来说,机器人并不稀罕,在他们的大直径盾构智能管片生产线上,“大力娃”运载机器人、“千里眼”检测机器人、“火娃”焊接机器人等和工人合作工作,再加上数控中心“大脑系统”的助攻,优质的管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线下重难点工程,助力京津冀轨道交通建设。

    “抹面机器人可是我们的优秀工友”。胡云发回忆,从2016年研发出“行架数控式”的初代抹面机器人,中间改进了好几版,现在这是第五代产品,最大的优点是更加智能。

    抹面是管片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劳动强度大且质量要求高。为保障抹面效果,提升生产效率,2020年,胡云发团队首次尝试小型工业机械臂形式,试验时,机械臂“吭哧吭哧”地一顿涂抹,混凝土还是坑坑洼洼的,抹盘还把泥浆溅得到处都是,惹得工人们哄堂大笑。

    虽然多次受挫,研发团队并不气馁。找准了方向,他们改用大型工业机械臂,同时对末端执行器改进,双管齐下,抹面效果大幅提升,升级版的抹面机器人在青岛二隧、京滨城际铁路和津潍高铁等多个工程项目成功应用。

    “得让它‘长眼睛’!”看着生产线上的机器人,研发团队琢磨,“还得让它‘走起来’”。

    于是,如今的抹面机器人加装了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自主学习,扫描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再用算法规划抹面路径抹平,实现了真正的智能化操作。

    多年来,中铁十四局在管片智能化生产领域不断探索,从造机器人、升级机器人到形成生产线,经过五次创新迭代,2023年,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绿色智能大盾构管片生产线落户天津,繁重的工序基本由机器人同事接手了。

    在天津东丽区整洁宽敞的车间内,密闭降噪的下料室传出低音震动,抹面、喷涂、清理、检测、运载等机器人工友有条不紊地运转,演奏出一首现代工业交响曲。

    在机器人工友的帮助下,“房桥管片”产量高、品种全、质量优,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穿越江河湖海城提供了牢固支撑,目前已应用在超700公里的隧道。

    研发车间里,新一批“机器人工友”正在被组装测试,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我的机器人工友太卷了!”
驻队更“助队”,共筑“同心桥”
点燃红色引擎 推动生产提速
雪域高原党旗红
“实务云讲堂”为员工充电蓄能
工会监督员当好安全“吹哨人”
林高山:绽放奋斗光芒 争做开路先锋
职工阅读“书适圈”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