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12月26日讯(记者徐云华 通讯员彭 特 许 丹)在浙江舟山,“定海号”盾构机在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已经安全掘进1604米;在重庆,创新应用独立自主研发的本邻两线铺轨机,在渝厦高铁重庆段至黔江段创造了无砟道床铺轨施工18小时完成17.5公里的长钢轨铺设最快新纪录……
这是中铁十一局深入落实股份公司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战略引领,做了一系列接地气、连现场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优化了以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为核心,涵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等一套行之有效的‘1+N’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该公司科技与数字化部部长唐达昆说,他们构建了总部、工程公司、项目部三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通“源头创新-工艺创新-现场应用”通道,持续完善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企业技术创新只有围绕施工生产做文章,瞄准现场应用靶心发力才有生命力。该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专业化发展,在桥梁、隧道、铺架、四电、装备、工业化制品、新材料和盾构等方向,凝聚力量攻克行业难题,推动工程公司专业化发展,6家专业公司被评为国家、省部、股份公司专精特新企业。
他们还将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现场生产深度融合,在促进项目管理更精细化的同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品牌。“在智能建造方面,打造全场景、全过程、全流程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正在推进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平台8大功能模块研究,目前该平台已经被纳入中国铁建人工智能场景建设。”唐达昆说,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在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成渝中线蜀安隧道等多个重点工程应用,有力擦亮了“智能建造”品牌。
中国铁建召开战新产业研讨会暨经营工作推进会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战新产业的“敲门砖”。中铁十一局按照股份公司战新产业发展推进模式,全面深入开展战新调研,基本确定了以新材料、智能运维、新能源等为主的战新方向。
同时,该公司积极响应中国铁建“1+9+N”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建城市更新产业创新中心,致力城市更新技术、产业研发,已挂牌成立新兴业务发展公司、管网分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等,深入地下空间、变径盾构等未来课题研发,加速产业转型,努力为丰富N平台建设“增光添彩”,塑造企业竞争新优势和增长新动能。
科技创新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公司通过技术引用、共同研发、股权合作等形式,加速成果落地。该公司研制的专利产品无碱液体速凝剂,已经在高原项目成功应用,2024年已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合同销售额近2亿元。
“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铁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中国铁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贡献十一局力量。”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加志表示。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