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桥一所部分桥梁设计工程师合影。 杨奇越 摄 |
通讯员 杨奇越 许德利
18个国家海外项目,1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34个重大铁路项目,超过3000公里的勘察设计总里程……这些数据来自“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获得者——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桥隧院桥一所。
“把强化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新产业的根本要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这是桥一所以“一流党建”引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理念。在高原铁路勘察设计拉开序幕时,桥一所党支部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火速奔赴勘测现场。面对高海拔、高寒和高地震烈度,队员们积极创新设计方法,出色完成了色曲主跨880米的悬索桥、易贡藏布主跨310米的中承式钢桁拱桥等勘察设计工作,为攻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技术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那个地方我熟,还是让我去吧!”51岁的曾凯进拍着胸脯说。这是他第三次登上高原。从青藏铁路的火线入党到高原铁路的主动请缨,30年来老曾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沟沟壑壑,变的是项目、队友和环境,不变的是他始终坚守如一的初心。在今年的工作推进中,桥一所在前期项目多,配合施工任务重和各方面要求高的情况下,全年圆满完成各类型生产任务129项,获得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奖、中施协专利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有许多像老曾这样的人团结努力,默默付出。
“宝成铁路有险情,你马上到办公室,准备去现场抢险。”今年7月,许德利凌晨三点半接到电话指令后,便连夜赶赴现场编制设计施工方案,全程现场配合,仅用25天抢通铁路运输“生命线”,为抢险进度、质量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年来,桥一所职工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号召,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员工的责任与担当。
“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中国铁建科技评审会上专家对可重复利用的新型转体球铰技术的评价。王旭阳负责研发的可拆卸球铰墩顶齿轮转体技术在西延高铁中首次成功应用,且成本较低,为后续铁路项目转体施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经济支撑。不仅是王旭阳,桥一所通过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创新和成果积累,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省部级各类科技奖项40余项,获得专利30余项,形成了高原高烈度地区、多年冻土地区、黄土地区、岩溶地区等特殊地质条件下铁路桥梁设计经验成果。以项目为依托,桥一所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自有知识产权的隼形防落梁装置、可拆卸球铰墩顶齿轮转体等技术向产品产业化转型,以高水平科技成果助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未来,桥一所将继续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聚焦“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不负使命,砥砺前行,为我国铁路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