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 琳
再次坐上回家的列车,看着窗外的景色飞驰,思绪带我回到从前。
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作者,留给我的印象,仿佛骨子里有一股勇于挑战、勇于攻坚的欲望。二十年前的寒暑假,母亲时常带着我去探望父亲,那时候没有动车,一进站台满眼的绿皮火车,担负着“使者”的角色,载着人们从起点到终点。那时候通往父亲单位的火车票仅仅38元,但是对于我和母亲来说买2张车票也是奢侈的。
二十年后的我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再次踏上父亲单位所在城市,坐上牡佳高铁,昔日充满旱烟味的绿皮车被干净舒适的动车替换,从鸡西到哈尔滨的时间也缩短到3个小时,而我也不再为车票钱而感到焦虑。在我们单位参建的这条高铁线路上行进,心中有些许自豪,出于职业的敏感,凡是遇到和高铁有关的话题,总要为企业宣传一番。
跟随着祖国的发展,我们“80后”这一代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所在企业参建的一项项重点工程和一次次创新突破,在这非凡二十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因铁路而兴的城市中,哈尔滨闻名遐迩。在历史的洪流中,哈尔滨的命运因铁路而改变,百年老站“哈尔滨站”无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哈尔滨正是我工作项目的所在地,我们单位2004年并入中国铁建,二十载相伴有我们无怨无悔的青春年华,有我们难以忘怀的人生岁月,有我们相濡以沫的电务情怀。二十年来,我们同企业一起成长,如今已扎根属地。
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黑龙江大地,在“东方第一哨”所在区域——黑龙江省抚远市这个享有“中国东极”美誉的边陲小城,前抚铁路的开通打破了不通火车的历史。浙赣铁路为我国东部铁路率先实现现代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并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些工程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我们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奋斗幸福观”。新时代的劳动者不是普通意义的劳动者,他们是有着充分文化自信的劳动者,是精神生活十分充盈的劳动者,于这样的劳动者而言,劳动不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经历幸福人生、完成自我超越、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如今的我,出行仍喜欢乘坐火车,戴着耳机享受着沿途的风景,高铁很快,见证了中国速度;高铁很稳,见证了我们的工艺。所有美好的回忆大都与我热爱的这份工作息息相关,随之而来的更是身为一名铁道兵精神传承人那深深的骄傲与自豪,骄傲之后升起的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感。
泛黄的,是渐远的岁月;延续的,是不变的精神;弥新的,是求变的思维。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沉积力量,创新求变,坚持向着光行走,终将成为最耀眼的存在。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二局电气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