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4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工地上的守望

马天峰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4年03月01日   4 版)

    □ 马天峰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沐浴着清辉往宿舍走。夜幕低垂,只有几颗冷星伴月,空气里透着寒气,白昼的温差已经很明显,因为又到了深秋。“自古逢秋悲寂寥”,草木摇落、百花凋零之季,容易让人心生愁绪。尤其是我们这些常年奔波在外的游子,见秋月、逢秋风、听秋雨、赏秋叶时,难免勾起思念之情。是夜,我卸下一整天的疲惫,与孤月对望,把心中的思念默默诉说。

    身为工程人,漂泊是我们的常态,工程建设推进到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身如不系之舟,四海为家;也如天际飘荡的白云,行踪难定;亦如拂过山河的风,哪里都是落脚处。工程人是山川湖海的信徒,我们虔诚地翻山越岭,走过一程又一程,一路坚定地扛起自己的责任,把一项项民生建筑工程带给四方,用汗水和孤独筑成大国工程、百年工程,在贫瘠的土地上架起幸福桥,铺就幸福路,却从不后悔自己选择的“信仰”,虔诚地追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不畏辛苦,不问归期,只是有时思念难抑,常把家想。

    春归,夏离,秋盛,冬将来。我们在项目上眺望故乡的方向,想着家人,想着窗口那一盏明亮的灯。一年四季,我们与故乡背道而驰,相见是屈指可数的事。逢年过节难以团圆,寻常日子里又多离别。自从踏上岗位,漂泊是常态,而与家人团聚是少之又少的事。常年与工地为伴,想家了也只能通过电话、视频,听一听他们的声音,看一看他们的面容,伸手触碰的是冰冷的屏幕,拥抱的是虚无的空气。有时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再看到父母,他们的脸上又多了岁月的沧桑,染黑的头发也遮不住白发。再看到妻儿,孩子长高了,对我们有些陌生了,常年的缺席拉开了心与心的距离。妻子和我一样,也是工程人,我们如磁铁的两极,碰面的机会更少了。有时我在天涯,她在海角;我在高山,她在平原;我在南国的艳阳里,她在北方冷冽的风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正是我们的真实写照。距离催生想念,每一次日升月落里我都要把他们想念。如今月上树梢,断肠人在天涯。怨也,忧也?非也!“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选择成为工程人,我从未后悔,哪怕四海飘零,离开温暖的家,在远方孤独地怅惘,也依然甘之如饴,更何况工地上也有无限温情。

    离开故乡,“工友”就是亲人,我们一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起在寒冬中艰苦奋斗。赶工期时,我们彼此鼓劲,日常生活里,也彼此照顾。累了,有他们顶班,想家了,有他们宽慰。异乡客,眼前人,我们的情谊是支撑彼此走过一趟又一趟漫长旅途的力量。背靠兄弟,追梦的底气更足。从选择工程事业的那一刻起,我便决定在一项项工程中奉献青春,用沸腾的热血为祖国写华章,用牢固的建筑为山河添锦绣。只身漂泊不足惧,夜以继日不足忧,与亲人离别不足怨,始终锚定目标,快马加鞭,以建筑秉承理想,在工地上追逐梦想,把离别和守望化为不灭的星火,照亮奋斗的路。

    想着想着,心中的惆怅顿化为一股温暖的力量,再看向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星星又冒出了许多,璀璨的光芒直抵人心。月皎洁,星正亮,把我回去的路照得恍如白昼。情绪归于平静,一股力量由心而生,我抬脚迈向光明处。

    作者单位:中国铁建大桥局四公司

与“一碗鸡蛋面”的双向奔赴
在学习中感受信仰力量
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书法)
工地上的守望
一张泛黄的爱心包裹单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年检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