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隧道专家梁文灏

曾小英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3年11月24日   3 版)

    梁文灏,上海人,1941年出生,1964年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毕业后进入铁一院工作,中共党员。2004年,他被原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0多年来,梁文灏与隧道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先后主持了侯月、宝中、西康、西南、宝兰、兰武二线以及青藏铁路二期等几十条铁路干线的450余座隧道和秦岭终南山隧道等20余座公路隧道以及上海、广州地铁等多项大型地下工程的前期规划、方案研究和勘察设计工作。

    1996年底开工的安康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的第五条大动脉,其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穿越秦岭。为找到最佳位置,作为秦岭隧道项目总工程师的梁文灏带领团队,跑遍了隧道可能经过的方圆46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为探明秦岭地区的地质情况,他们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和V5大地电磁测深仪等一系列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结合大面积航测遥感和准确的地面调绘,以及包括电法、磁法、放射性在内的多种勘探方法,准确探明了这一大范围内的宏观地质情况,相当于给秦岭进行了一次详细的“CT体检”,从而加强了方案研究的深度,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2000年,梁文灏担任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项目总工程师,承担这座长达18公里的双线四车道公路隧道的总体设计任务。他巧妙利用秦岭既有特长铁路隧道取得的宝贵地质资料和成功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善于创新,创造了隧道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

    2001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二期全线开工。梁文灏再担重任,主持了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两座隧道——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的勘察设计工作。梁文灏提出了大埋深、长隧道、穿行于永冻层、减少工作面的指导原则,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冻土环境和地下水的破坏,保护冻土的稳定性。在隧道设计中,梁文灏提出了将洞口区分为过渡段和中间稳定段双层结构的设计思想;创立了在两层衬砌支护中添加隔热保温层的全新设计思路和计算原则;采用了封闭式防排水设计模式。结合一系列专项科技攻关,他和团队形成了一整套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原则和方法,全面提升了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区修建隧道的技术水平。

    梁文灏是我国隧道界公认的卓有建树的工程科技专家,开创了我国隧道建设史上的多项第一,尤其在复杂艰险山区长大隧道及黄土、风积沙、高原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修建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为推动我国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小英 整理)

多措并举强党建 多向发力建新功
党建引领 点燃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以学增干劲 以干促发展
志愿服务守护“滇池精灵”(图)
移动小餐车 提升大幸福
用心办“食”事 情暖职工心
消费帮扶暖民心 项目采购助增收
隧道专家梁文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