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鹏
在2项工程获得2022—2023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后,近日,中铁二十一局又有7项工程入围该年度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质量是基础。中铁二十一局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聚焦主体责任,在确保工程如期交付使用的同时致力建造优质样板工程,为质量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除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外,近两年来,还获得省部级优质工程奖51项,质量管理QC成果及质量信得过班组奖86项。”这个中国铁建系统地处最西北的工程局缘何频频揽获国优大奖?该集团运营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他们从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科学“巧干”三方面推进质量管理提升,是频获大奖背后的“秘诀”。
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
在“亚洲最大高铁站”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的机械室里,组合机柜错落有致,各色线缆排布顺直。“BIM技术的应用,将传统工艺与数字化完美结合,为品质持续提升创造了条件。”中铁二十一局女子信号工班第三代信号工刘虹霞说,她和姐妹们运用BIM技术不断模拟线缆排布,寻求最美观实用的操作工艺,像绣花一样一寸寸捋直并不怎么“听话”的胶皮软线,在卡线器与机柜之间勾勒出一个个横平竖直、曲线优美的形状。
作为京雄城际铁路的“神经中枢”,中铁二十一局承建了全线通信信号工程。因站前工程施工时间长,致使通信信号工程作业工期十分紧张。为此,项目团队组建了BIM中心,自主研发铁路“四电”BIM施工管理平台,不断细化方案,研判流程、严控工艺,提前与站前和房建工程虚拟碰撞、接口对接,通过直观的“虚拟”演示向“现实”转化的无缝对接,实现在全国铁路建设中首条全线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完成虚拟建造。
为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开展工艺和设备材料微创新、微改造,在编制高速铁路通信信号V1.0工艺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以三维动画形式制作了工艺质量标准V2.0。该项目工程师魏志强说,他们通过BIM三维建模应用,在确保雄安站房“颜值”的同时解决了线缆交叉难题,也为今后检修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传统施工过程中,项目多以口头讲授的方式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存在因不直观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弊端。该项目团队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根据项目技术特点和现场实际,利用三维动画手段制作可视化技术交底视频,让技术交底直观、易懂、高效,从源头上保证施工质量一次成优、全面创优。
目前,该项目取得2项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3项全国BIM大赛奖,提高了雄安站房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含金量”。
科技赋能推进提质增效
“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铁双线自动闭塞与普铁单线计轴自动闭塞之间的无缝衔接。”中铁二十一局质量环保科负责人刘琦介绍,该集团承建的兰新高铁联络线及敦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项目,经检测车动态检测,155公里线路轨道不平顺质量指数TQI值达到3.5毫米,远高于规范标准要求的11毫米,开通即达速,不仅运行时速由原来的120公里提高到160公路,而且线路通过能力由原来每天开行8对列车提高到16对。
该工程地处敦煌沙漠地带,风蚀破坏严重,防风沙标准高。在创新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同时,该集团创新研发高寒冻土酷旱戈壁环境耐久性混凝土配置技术、风积沙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桥梁墩身无拉杆模板施工技术、高压电力线路停电跨越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了适用于西北干旱高寒特殊气候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制、配、养一体化全寿命理论体系,解决了风积沙特有的碾压密实难题,为工程创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通过不断创新优化施工工艺、改进研发工装设备,他们还创造了单次4小时点内人工抽换4.2公里轨枕7001根,连续915次天窗点作业无一例安全质量事故的铁路既有线施工纪录,同时减少土地占用110多亩、减少路基填料13万立方米,工程万元产值能源消耗指标远低于国内工程建筑业能源消耗水平。
一边是沙尘暴、大风、大温差的恶劣自然环境,一边是工期紧、线路交错、站多线长的复杂施工环境,该集团以科技为先手,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实现兰新高铁和敦煌铁路“牵手”,敦煌从此正式纳入全国高铁网。经43041个检验批,全线250个分部、1482个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该线路运营3年来,未发生任何影响行车的安全质量问题,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建设工程飞天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等奖、绿色示范工程奖之后,近日,该工程项目成功入围国家优质工程奖。
绿色建造增添质量底色
初冬,上万只水鸟先后抵达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与穿越湖区的格库铁路台特玛湖特大桥,以及芦苇、蓝天、沙漠、胡杨林相互辉映,呈现出一幅工程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这座新疆第一长桥继新疆工程质量“天山奖”之后,近日入围国家优质工程奖。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原。谁都不敢想象,如今会是这般风景。”中铁二十一局格库铁路项目技术负责人王立博说,经过近些年来生态输水,曾经干涸的台特玛湖重新焕发生机,大桥修建时已变为水天一色。为保护湖区生态,建设团队践行绿色施工理念,优化设计采用长24.6公里高架桥梁从南到北纵贯湖区方式,确保了湖水的自然流动,又为生活在湖区的野生动物留下穿越湖区的通道。
在正式开建之前,他们对每一道工序实行“首件认可,样板引路”制度,在湖区和平原区两种不同环境做出两个试验桥墩,直至各项指标达标后才在全桥752墩台身推广,编制出120多项标准化管理制度,统一施工工艺质量标准,确保质量最优,杜绝返工、消缺情况出现,最大限度减少对湖区生态的扰动。
为保持湖区生态平衡,他们对4586根桥墩的施工全部放弃使用化学泥浆,采用人工作业强度更大、污染影响更小的膨润土造浆护壁。同时,全桥钢筋全部集中统一采用智能化设备加工配置,所有混凝土拌和站均采用全封闭模式,所有机械车辆一律控制在施工红线内行驶,让大桥“小心翼翼”地从湖区穿过。
“施工完毕后,这里除了多出一座大桥外,我们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王立博说,他们将生产生活区选在远离生态区的地方,充分利用太阳能板进行发电,施工设备选择环保型产品并安装污染控制系统,对生产生活垃圾统一回收,一周一次外送到定点单位进行专业化处理,不让任何一点垃圾遗留在台特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