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3年11月04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成长的园地

陈树青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3年11月04日   4 版)

    □ 陈树青

    从《铁道兵》报到《中国铁道建筑报》,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从通讯员向记者蜕变的时期。

    1980年11月,我从四川省云阳县一个小山村入伍来到铁三师十三团,当时正在大兴安岭林海雪原修建嫩林线森林铁路。上中学时候的我就酷爱写作文,这个爱好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在新训期间有空我就会写点新兵连的见闻,后来还写了一篇记者来信,内容大概是“部队老同志风气不正,用破旧的大衣换走新战士的大衣”,于1981年3月10日在《铁道兵》报刊发,编辑给配了一个标题《换大衣,风气不正伤感情》。

    这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团两个新兵连新兵的大衣都退了回来,相关干部受到处分。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道路多么曲折,也不管多少人嘲笑讥讽,我对《铁道兵》报始终是一往情深,给《铁道兵》报写稿也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队生产任务重,白天要完成定额任务,到晚上才有空闲。我到连部借来《铁道兵》报,在班里战友的喧闹声中,对着昏暗的灯光阅读。我在帐篷的风斗里搭了个桌子,晚上吹熄灯号后,连队的自发电就停了,我点上柴油灯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我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便拿出津贴购买大量古今中外名作家的作品,还有一些文学理论书籍和诗词散文来阅读学习。

    1983年5月,我被抽调到团报道组。经过两年多的打基础,我在写作方面有了一定功底,写稿比以前顺手多了,这一年我在《铁道兵》报刊稿7篇。

    1984年兵改工后,《铁道兵》报改名《铁道工程报》。我们单位参与大秦铁路工程建设,在这里我学会了更多的新闻写作方法,从消息、特写、小故事、小通讯到小报告文学,还包括诗歌散文。

    1990年,我从三处调到宣传部任新闻科副科长,并被聘任为《铁道工程报》特约记者。通过个人努力和培训报道骨干等方式,提高全局刊稿数量和质量,使十三局的新闻报道水平逐年上升,1995年,我被局党委宣传部任命为新闻科科长,几乎是同时,《中国铁道建筑报》取消特邀,正式任命我为本报记者。十三局也在此后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从1980年11月入伍,到1981年发表第一篇稿子,从不懂新闻是何物的门外汉到成为本报记者及企业对外宣传骨干,《中国铁道建筑报》这方园地把我培养成长起来,我也把30年的美好年华献给了宣传这一项事业。对此,我始终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中国铁建大桥局,感恩《中国铁道建筑报》!在此,我也期望,《中国铁道建筑报》的编辑记者们不忘初心,以这一方园地培养更多富有才华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铁建,为所属公司的新闻宣传作出更多贡献。弘扬正能量,让企业走得更高更远,让“中国铁建”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作者单位:中国铁建大桥局

强国复兴“接力跑”
成长的园地
逐日而行(图)
“藏”在工地里的摄影师
重走襄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