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月
父亲最爱翻看他的老照片。年近80的他总是喜欢和我边看边讲那些藏在照片中的一个个往昔,素日里有些浑浊的双眸在那时却是格外的清亮,嘴角也总是微微上扬。
我的父亲是一名铁道兵
父亲曾是一名铁道兵。1968年高中毕业后,便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走南闯北的戎马生涯就此开启。从云南到青海,从山东到新疆,从河北到湖北,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征战四方的印记。
据父亲讲述,铁道兵是一支英勇善战、永不退缩的队伍,不讲条件、不讲困难,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战争年代,冒着敌人的炮火,仗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英勇的铁道兵人拉肩扛、义无反顾,誓死畅通炸断的铁路线、桥梁隧道,枪炮子弹、生活物资得以第一时间运输到前线,保障了战事需要。和平年代,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戈壁沙滩、青藏高原、林海雪原、江南江北,铁道兵战士勇往直前。住帐篷、住地窝子、住土坯房、吃压缩菜、喝不上水、洗不成澡……这些困难丝毫不能阻挡铁道兵战士为祖国铁路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步伐,他们用忠诚书写了对祖国的满腔深情和热爱。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遵照中央决定,集体转业至地方并入铁道部,从此,父亲不再是个“兵”。那天,父亲带着全家去照相馆照下了两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相片,一张是父亲佩戴领章、帽徽和全家的合影,一张是他脱去领章、帽徽和全家的合影。两张相片,同一件军装,不同的穿戴形式,表达着父亲对军旅生涯的不舍与眷恋,也诉说着父亲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虽脱下了军装,却脱不下融入骨血中的“军魂”。他们继承和发扬铁道兵光荣传统,坦然接受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重新出征,成为建筑市场“弄潮儿”,成为祖国铁路建设的一支雄师劲旅。他依然很忙,依然很少回家,即便回家也只是待上几天就去工地了。看着同学一家总是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而我们家却总是少了父亲的存在,我心有埋怨,曾哭着拉着父亲不让他走。但他总说:“工地忙,走不开。”便狠心掰开我的手。起初,我不能理解他的“狠心”,后来,我渐渐被父亲如数家珍地和我谈起他参建的京九、南昆、宝中、神朔等铁路线时,眼底里的那份掩饰不住的骄傲深深感染,我想那一定是父亲用生命在热爱的事业。
我成为新时代铁路建设者
在父亲的影响下,毕业后,我也加入了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大军的一员。入职那天,他专程带我到照相馆和我照了一张合影,并拍了拍我的肩,豪气地对我说:“好好干!”眼神里是骄傲,是欣慰,更有一种嘱托。
这些年,我跟随公司走南闯北,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丈夫、孩子,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四海为家”。我心中有豪情,有愧疚,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想起父亲那一辈铁道兵浴血奋战的豪情,“兵改工”后他们勇闯市场的坚定以及父亲对我的殷切嘱托,便激发了自己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信心和决心。
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不论是艰难还是孤独,铁建人大步向前的雄心壮志不减,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路前行,一路风霜,一笔一划地勾画着祖国的铁路网,用汗水、青春、梦想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迎来了如火如荼、快马扬鞭的铁路迅猛发展时期。
在东海之滨,铁路建设高歌猛进,宁杭、沪宁、徐盐等铁路纵横交织,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岭南大地,广深港高铁、厦深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线路四通八达,高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异国他乡,沙特麦加轻轨、中老铁路、亚吉铁路等线路服务造福各国民众,“一带一路”建设步履坚实,新时代的中国铁建正与世界共创美好未来。
漫漫征程,铁建人怀揣着对祖国的一腔忠诚和对铁路建设的不懈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刷新着过去,成就着未来,不断书写着荣光与辉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一代又一代铁建人,正如一个又一个接棒者,时刻不忘党的嘱托,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英姿勃发,奋勇向前。
如今,当我和父亲乘坐列车,看着窗外一闪即逝高耸的接触网、一闪一闪的信号灯、纵横阡陌的轨道线,看着车内怡然自得的乘客,我们会心一笑,由衷感到一种属于铁建人的幸福。
作者单位:中铁建电气化局南方公司
 
      
 上一版
 上一版 
       



 语音读报
语音读报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全文复制
全文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