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谢虎雄在雪域高原。刘文俊 摄 |
本报记者 周 鹏
在雪域高原、茫茫戈壁,中铁二十一局四公司一级项目经理谢虎雄一干就是17年。从青藏铁路、兰新客专到敦格铁路,他参加了12项高原铁路建设及既有线扩能改造,并通过抢工期、保安全、创优质、增效益,在负责的西宁片区7个铁路项目建设中,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青藏高原不同于内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谢虎雄每天奔波在现场,优化设计方案,强化施工组织,带领参建员工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敦格铁路饮马峡至鱼卡段135公里线路的铺轨、起拨线路、应力放散等工程,提前8个月实现管区线路开通。在西成铁路引入海东西站先期工程繁重的任务与紧迫的工期双重压力下,他和参建人员吃住在现场,主动创造施工条件,拼抢施工进度,提前完成所有施工任务,为西成铁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既有线施工要抢节点,更要保安全创优质。”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扩能改造工程昆仑桥车站项目,他带领项目团队实施样板引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连续奋战483天,安全优质完成新开站线、道岔拨接作业。因既有线硬隔离安全防护和路基、桥涵施工标准高、质量优,业主5次组织全线各单位现场观摩推广他们的施工经验,称赞中铁二十一局为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树立了榜样。
以方案决定成本,用成本约束方案,谢虎雄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高效的项目管理经验。从项目一上场,他就组织技术人员对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全面分析研究,对哪些分项有盈利点、哪些分项属亏损点,如何消除亏损点、增加整体利润率展开现场前期策划,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随时捕捉可能降本创效机会,通过可控、降本、增效协同联动,取得项目效益最大化。
“只有先把项目干好,信誉和效益才有保障。”谢虎雄负责的项目在全线信用评价中多次名列前茅,获得青海省“江河源杯”和“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而且无一亏损,超额完成企业上交款,被该集团评为首届“创效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