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四式一体”激发创新动力

——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争当新型建筑工业化排头兵

张 丹 许月霞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2年12月09日   2 版)

    通讯员  张  丹  许月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紧跟国家基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锚定建筑工业化领域,专注混凝土产品预制,坚持“四式一体”创新并举,做实研发中心、做强实践基地、做大布局版图。“十三五”以来,企业从十亿级企业冲刺百亿级,国有资产总值8年内增长10倍,依靠创新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成长为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头部企业。

    精进式创新涵养“全序列”产品体系

    从成功浇筑铁道兵筑路史上第一片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房山桥梁厂”,到集齐行业内全序列产品、拥有完备产品矩阵的“房桥公司”,回望房桥公司的创业发展史,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是他们转型成为市场博弈赢家的不二法宝。该公司一届届党委领导班子从未停止对产品求新求变的追求。紧随着我国铁路提速步伐,他们多次参与原铁道部重大试验课题,成功预制出我国第一榀24米、32米、40米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生产出国内第一孔中低速磁悬浮梁以及多种型号的提速梁;开发生产出支承块、电容枕、梯型轨枕、高速铁路岔枕、双块式轨枕、Ⅰ型和Ⅱ型无砟轨道板等,填补了一个个国内空白。近年来,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持续丰富完善产品体系,攻克了大直径盾构管片、装配式住宅部品等产品的研产,建筑工业化蔚然成林。

    在创新文化引领下,他们持续钻研,在专注混凝土产品预制上做到了极致:从近千吨的桥梁到一尺混凝土装饰条,无不光洁如镜;从高铁基座到百姓住宅,无不固若金汤。由他们所生产的南京长江过江隧道大直径盾构管片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获国优金奖的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管片被铁道博物馆永久收藏。“房桥公司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得益于中国铁建、中铁十四局的关心支持,离不开房桥人永远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誉多次强调。

    目前,房桥公司产品覆盖铁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住宅、风电塔筒等7大类100多种型号,年产能达200万方混凝土。产品不仅应用在京沈客专、京张高铁、济南黄河隧道、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等国家重难点工程,还远销埃塞俄比亚、几内亚、莫桑比克等国家。

    迭代式创新抢占智能制造高地

    “这真的是混凝土制品工厂吗?”第一次走进房桥公司的生产基地,许多参观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在位于北京燕山脚下的1000亩总部生产基地,干净整洁的车间和有序运作的机器人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混凝土制品企业的刻板印象,绿色封闭的拌和站,规划有致的水养池以及点缀其间的绿树红花让绿化、美化、有文化的花园式工厂成为房桥公司的新画像。

    在广西河池5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全国首条全自动数字仿真双块式轨枕智能生产线运用了100多项国际先进专利技术,16个智能自动化工位能达到单独或同时“一键启停”,通过人工智能预制精品双块式轨枕,保障了贵南高铁在设计时速350公里下平稳高速运行。

    从2005年成功预制南京长江隧道管片,到掌握固定模台工艺,再到流水机组、独立蒸养、智能制造,17年间,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4次推动管片工艺迭代更新。“房桥管片”以全国产量第一、品种最全、生产误差最小、成型质量最优走进江河湖海城,支撑起隧道坚固的保护罩,助力国家重难点工程建设。

    同样地,在轨枕、桥梁、轨道板、装配式住宅等领域,他们紧抓技术创新脉络,在实践中创新突破,投产出国内首条重载铁路支承块自动化生产线、首家公轨合建世界最大直径管片自动化生产线、首条流水机组法高智能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线、首个装配式住宅智能生产线等,不断引领行业进步。

    嵌入式创新构建协同联动方阵

    创新需要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市场需求、完善产业链条就是房桥公司创新的主攻方向。创新课题、科研项目紧密嵌入铁路提速、区域发展、智能制造等具体环节和领域,对内强化正向激励引导,对外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校、设计院建立起深度合作模式,合力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立足传统混凝土行业创新发力。

    2018年,他们作为中国铁建旗下第一家住宅产业生产基地,挂牌成立中国铁建首个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同步成立盾构管片研发等5个分中心。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他们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出“凹槽板体系”等多种技术体系,均为行业首创;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研究院等共同完成时速1000公里的磁浮高速列车试验线,奠定超高速磁浮轨道交通发展基础;与铁科院联合开展“新型轨枕自动化制造技术研究”,开创轨枕生产新模式……完善的产学研对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形成。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能源管片、预应力钢结构自平衡式40米箱梁静载试验台等研究在房桥公司不断取得新进展。他们建立盾构管片远程数据监控中心,成立相关研究基地,攻克了“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等多项课题,创新采用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墙板模具,获得了强大的科技原动力。

    聚焦绿色发展,研发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简支T梁”,提高了梁体强度、降低梁体重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损耗;“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达150兆帕,应用于盖板、风电塔筒等,可替代高能耗、高污染材料;开发出混凝土振动噪声治理技术,缓解职业健康危害;在总部加装“新能源屋顶”,助力首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自“中铁十四局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组建以来,共围绕轨枕、轨道板、管片、桥梁、混凝土、住宅及装配式结构立项课题65项,目前已完成课题研究30多项。其中,针对海底隧道开展的前端科研课题“大直径盾构隧道纤维混凝土管片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已进入关键攻坚阶段,成功后将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渐进式创新书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多年来不断试制新产品、改进工艺技术的常态,让创新在房桥公司已经融入全员日常。该公司董事长带头建立“赵誉创新工作室”,指导创建基层创新工作室15个,带领职工定期组织研讨、考察学习、实践操作等,为一线实践中的灵感提供了发芽成长的沃土。近年来,他们采纳实施职工创新项目183项,征集推广应用五小成果279项,创造经济价值过亿元,“赵誉创新工作室”也因此被评为北京市创新工作室。

    开展“青年总工程师”竞聘、组建技术专家库、引进高端人才外脑……一项项举措,激发出全员的创新动能。“我们完善薪酬奖励机制,搭建展示舞台,鼓励大家进行全方位创新”,谈起创新,党委书记王光祥表示。

    通过培育创新基地,应用创新成果,该公司在南京、芜湖、重庆等地进行产业布局,在全国陆续建成10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园、18个管片基地、9个轨枕基地、5个PC基地,呈现东西呼应、南北贯通的全国联动发展态势,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领域树立行业标杆。企业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等,创新文化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百佳职工文化品牌”,所属3家产业园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他们又主动精准转型,成立了智能装备分公司,这也是中国铁建首家集研发、生产、组装、销售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部品生产线、智能设备专业制造单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的“四式一体”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在建筑工业化领域的生动实践。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房桥公司将激发一切创新创造活力,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中书写新作为。

“四式一体”激发创新动力
多个重点项目实现节点突破
几内亚达圣铁路货运量翻倍增长
阿尔及利亚750套社会住房交验阿尔及利亚750套社会住房交验
布局新赛道 激发新动能
中铁建设湘潭铝模厂发货面积再创新高(图)
天津首座零能耗被动式建筑建成
科技赋能,让防疫更“智慧”
新闻摘要
二版版版心0433.fw_r7_c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