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佳兴
“这是韩劲松同志的日常记录,很详细很真实,请大家学习。”工作群里闪出这样一条消息,紧跟着的是几页日记的截图,立马引来同事们点赞。看着对话框里不断弹出的“大拇指”,老韩憨笑着有点不知所措。
调查“蜗牛罐车”
“今天受领导指派,来到1号搅拌站,看看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分部的混凝土供给不及时……”
韩劲松是中铁二十五局三公司梅龙铁路项目的一名隧道施工员,近来混凝土供应的问题着实给工程进度增添了大麻烦,也让老韩心里添上了堵。
“晚上开始发料后,我自己开车跟在罐车后面,打算测一下从1号站到尔角山隧道出口要用多少时间……”
“昨天和今天在搅拌站,东走一下,西走一下,到处看了看,发现我们自己的罐车司机主动性不高,人家的罐车司机到站就催发料,我们的罐车司机不闻不问……”
老韩的调查给项目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久混凝土供应问题有了好转,隧道外的罐车渐渐“热闹”了起来,老韩也跟着忙了起来。
我是“外行人”
“今天在隧道里和一个年轻焊工发生了点口角,他埋怨我讲他烧的焊缝有气孔,说我是外行人,我就更不服气了……”
入职35年,老韩干过桥梁装吊工、电焊工,搞隧道还是头一次。弄不懂就问,是老韩让自己更快融入的方法,年纪小老韩两轮的隧道工区长盛鑫成了他的启蒙老师。“白天在工地拿笔记下,下班回来就问大家,然后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溜回房间写日记了。”盛鑫说道。
“今天是腊月二十五,我们在高速上跑了十四个小时,中间开过了加油站,车子没油了,只好叫救援车,总算还是顺利回家过年……”
这些年来,写下工作心情、所见所得已经成了老韩雷打不动的习惯。口语化的表述难以让这本日记与规范的施工日志相提并论,但它夹杂着质朴而情感,陪伴这位豁达的大叔度过了深山里的日日夜夜。
改“月”换“日”
施工日志就像一个项目的“黑匣子”,对项目管理、施工质量和成本管控等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份日常工作,却成了个别年轻技术员的“心头病”“欠债条”。在百般催讨下,日志有时索性成了“月志”。
来项目一年时间,老韩的“宝藏”日记才偶然间初次公开“露面”,这给项目上的后辈们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平时年轻小伙们爱找老韩聊天、开玩笑,但心底里对他工作上的敬业与坚持,是不折不扣的佩服。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五局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