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工地餐厅

丁清友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1年12月31日   4 版)

    □ 丁清友

    前几天,一退休工友来电话告知,他最近一直想来工地餐厅吃顿饭。闻听此言,我这个还在工地餐厅就餐的老铁,心有疑惑,同时脑海中翻涌起工地餐厅的是是非非。

    在外筑路40年,天南地北,经历了多少工地餐厅,一时难以说出准确数字。也曾见识过地摊、餐馆、包间、雅座、大排档、农家乐、野外烧烤这类经营性的餐厅。若问:功能最复杂者,最聚人气者?毫无疑问,工地餐厅是也。

    走进工地餐厅,你会感叹在此就餐的是一群质朴的人,透过简朴的餐厅,可以折射出他们不同的内心。

    遇到节假日,食堂管理人员就会安排:“每人30元标准,八个菜,整六桌。”这时,工地餐厅瞬间变脸“气派的宴会厅”。而长期在工地餐厅就餐的员工,却时有商议:“咱们AA制,出去撮一顿。”

    无论人们对工地餐厅如何理解,也不论众人如何评说,工地餐厅历经风雨,并没有被淘汰,反而随着工程人天南地北的频繁迁徙,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最早的木撑石棉瓦、钢筋铁皮棚,一路演变为当今的标准活动房,工地餐厅承载了太多的关注。上级领导综合检查时都有一套“绝招”——不听汇报,不让陪同。他们一看餐厅,二看宿舍,三看厕所,就能从中窥探出一个项目工地的综合管理水平。可见排在“三看”之首的工地餐厅地位极其“显赫”。

    工地餐厅,无论如何简朴,它兼具的功能是任何饭馆、餐厅不能相比的。一对青年男女员工,两地马拉松式的爱恋,孕育出爱的花朵就要绽放,可赶上了不能回家办喜事的“大干热潮”,于是,项目领导亲自出马,大红喜字张贴上墙,两条缎带悬挂棚顶,工地餐厅摇身一变,成了圣洁的婚礼殿堂。在现场员工震山般的欢呼声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留下一段动人的佳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用餐时间,员工们不约而同感受到餐厅内节俭文化的魅力。一些重要文件也是在这里传达学习,员工们自豪地说:“餐厅墙角陈列着阅览柜,桌子上放置着电视机,让我们感到这里就是文化中心。”30分钟的用餐时间,工地餐厅常常演变成娱乐的大舞台。

    你听,小李的《一生有你》还没有放完,老张的豫剧朝阳沟《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就开播了,只见他,一边咀嚼菜肴一边专注听戏,还不住点头赞叹“真带劲”,那种陶醉、受用的表情,让人感到滑稽而可爱。也就是几秒钟时间,陕西老王的手机跟着“吼”起来了,在30多平方米的餐厅内,他的“老人机”音量本身就洪亮,加上播放的是秦腔《白鹿原》中的老生唱段,那声腔“够狠”。可怜那些正在收听其他节目的员工,都被秦腔盖住了。

    书记看到这一幕,心里暗喜,希望各地戏曲经常在此“交汇”。他特意在工程早例会上要求戏迷们,不能只是会听,还要会唱。最后他还郑重强调一番,凡是不会唱的,以后不准开大音量播放。这些要求还真管用,一些戏迷也憋足了劲,“咱就是要让家乡戏在这里嗨一把。”于是乎,到了节假日,只要办公室微信群里一个通知,“演员们”便会集合起来,准时进入餐厅,大伙暗中较劲,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一刻,餐厅成了工地大梨园,掌声、欢呼声,熨平了乡愁的涟漪。

    从繁华都市到边远小城,从经济特区到茫茫戈壁,注目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工地餐厅,我总会从心底升腾起强烈的自豪感,能在工地餐厅用餐是骄傲的,也是快乐的,因为它是天地间最富有内涵的餐厅。

    即将告别相伴40多年的工地餐厅,除了回味,还有不舍。退休工友想返回工地餐厅吃顿饭,这种心情,我理解。电话里,我与他约定,工地餐厅再聚首。

    作者单位:中铁十五局四公司

工地餐厅
老韩的
“施工日记”
荷塘冬韵
陆叔的小菜园
雪中沙棘
书法
红土地上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