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滹沱河畔绘画卷

——中铁十四局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侧记

李金雨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1年07月13日   2 版)

    通讯员  李金雨

    从石家庄市中心向西北方向驱车至15公里处,放眼望去,绵延百里的滹沱河碧波荡漾。日前,经过中国铁建数千名建设者奋战100多个日夜,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石家庄市这条沉睡的“母亲河”被彻底唤醒,潺潺的河水似乎在诉说着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历史上的滹沱河水量充沛、景色怡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滹沱河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母亲河”好景不再。为了重现昔日风光,石家庄市启动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中铁十四局以“做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为出发点,将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正定县段打造成一条生态河、产业河。

    治河先疏水,疏水先理沙。滹沱河泥沙堆积严重,常年断流后,周边区域大量的生活、建筑垃圾堆在河道中,增加了清理难度。建设者在实地勘察中发现,该河段实际挖方量有3000多万立方米,可填满两个西湖,土方外运难度大、效率低,长时间占有工作面,给下一步施工造成困难。

    为此,他们和建设单位积极沟通,对挖方进行拆解和利用。“我们对河道垃圾进行科学分类,生活垃圾按照原计划外运,部分可回收的开槽土、腐殖土用于景观树木栽种,另外还有一部分可利用资源用于河道填方,缓解了挖方运输压力。”该项目总工房国振介绍说。

    解决了“疏导水”问题,“留住水”的困难也从幕后走到台前。“土壤沙化严重,两岸没有成规模的植被,更谈不上生态系统。河道防渗功能严重不足,如果将河道比作水盆,那如今的‘盆底’就像个大口径的筛子。”项目推进会上,该项目经理潘金泉点明了下一步的攻关方向。留不住水,那生态修复就是空谈。他们精心设计,在河道内布设防冲防渗结构层,在防冲结构层引入格宾石笼网,弱化水流对土壤的冲击,减少水土流失;在防渗结构层施工时,原计划的黏土层防渗方案受限于当地黏土购买难度高、耗时长,他们积极求变,将70%的防渗结构层施工由黏土变更为壤土+防水毯施工,解决了“等米下锅”的困境。他们采用两班倒的方式昼夜不停施工,大干期间有将近5000台(套)机械同时作业,4、5、6三个月内,利用24人的管理团队完成产值近13亿元,优质高效完成了这项攻坚任务。

    为了做足这篇“水文章”,在填好必答题的同时,他们还力争拿满“附加分”,在节水、引水方面自我加压。定西湖生态区作为三期工程全线面积最大的生态区,承担着生态修复、减少水土流失的重任。他们根据生态区功能定位创新施工模式,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利用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施工景观道路,将自然降水通过透水地面蓄积到地下水井中,防止植被“断粮”;引入“生态厕所”,将厕所污水通过过滤、沉淀、杀菌、消毒等工序继续用于林地灌溉,保证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中铁十四局建设者在施工的同时还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争取将滹沱河的生态红利最大化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园林生态区施工中,他们保留红线内大量的百年野槐林,展现华北平原槐香蝉鸣的乡村场景,提高生态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多功能漫水路,提高河道疏浚系统的“附加值”,为游客提供亲子娱乐、网红打卡的优质活动地点,并在西湖草海、清溪十里和定西湖等特色区建设中淡化建筑物的现代形象,将其与当地特色风貌相融合,通过研究当地建筑历史,采用仿古青砖建设定西湖驿站,提高生态区整体的观赏性。同时,他们还在河道两岸预留出休闲娱乐区,为当地开展旅游扶贫和餐饮扶贫等提供发展空间。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7月9日,随着2021年夏季滹沱河生态补水顺利结束,前人笔下的滹沱美景重见天日。但此时的滹沱河,承载的不光是百里碧波,更承载着石家庄人民的梦想和希望,既是集观赏、休闲、健身和科普于一体的“生态长廊”,也是开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等产业的“黄金商道”。

滹沱河畔绘画卷
安全管理“永远在路上”
“安全解锁”方案
让地铁施工化险为夷
“昆仑号”完成首条跨海高铁架梁任务
杭州地铁三号线取得重要进展
装配式建筑产品亮相中国建筑科学大会
“红黄绿”三色预警促项目“加速跑”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