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俊江
7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白驹过隙,倏忽而已。但在京畿大地的年轮上,却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织密交通网聚力畅通大循环,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更新焕发新容颜,经济区域地位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完成,三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一个发展活力充沛、产业结构更优、要素流动顺畅的京津冀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
而作为蓝图落地执行者之一的中国铁建,在7年时间里与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汇聚铁建四方英才,倾心倾力倾情,犹如“蜘蛛结网”般一步步串联起三地。如今,京津冀地区大大小小的城市,正通过轨道交通、路网不断“舒筋活络”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焕发出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新活力。
大担当拥抱大机遇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掀开了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推出后,集聚最优势资源要素服务三地建设成为中国铁建搏击市场的重要决策。在此后三地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出的每一项重大工程建设中,中国铁建的建设者从未缺席,不仅是历史见证者,更是深度参与者。
2020年12月27日,中国铁建全产业链参与建设的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最快旅行时间50分钟,大兴国际机场至雄安新区最快19分钟可达。同日,中国铁建旗下中铁十二局参建的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而就在一年前的12月30日,中国铁建深度参与建设的另一条智慧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崇礼铁路也同步建成通车。
不止于此,今年年初京沈高铁开通运营,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添加速剂。而眼下,中国铁建旗下单位参建的连接北京通州和河北唐山的京唐铁路、连接天津西站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津兴城际铁路、连接北京通州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滨铁路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轨道交通网跃然成形。
京津冀三地高铁线路越织越密,联通三地的高速公路建设同样如火如荼。服务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兴延高速、2022年冬奥会交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延崇高速、天津至石家庄高速公路通车运营。而围绕大兴国际机场的大兴机场高速、“新国门第一线”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地下综合管廊等配套工程项目的“大兵团、多专业”建设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铁建的产业链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强劲实力。
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之外,轨道交通成为中国铁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几乎参与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所有在建轨道交通线路网建设。从画在纸上到落到地上,再到流动起来,铁建力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越来越通畅。
大智慧融入新产业
在为京津冀三地编织铁路、公路等交通路网的进程中,中国铁建也在同步集聚全产业链优势资源,持续为三地产业发展贡献“铁建智慧”“铁建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超高层、大体量、特色小镇……面对城市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铁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自身业务转型升级与三地城市品质提升融合发展。
在北京,中国铁建先后中标中国铁建智慧港项目、太子峪村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项目……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中进行积极探索。在河北,中国铁建为总投资约101.23亿元的保定市清苑区高铁片区启动区项目提供一揽子方案、一站式服务,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桥头堡”和保定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在天津,中国铁建所属单位承建的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旅游休闲区及配套工程,让市民感受海边渔港的独特风貌;天津泰达航母公园俄罗斯风情街,让天津人民在家门口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产业发展,经济提速,中国铁建在京津冀生态环保建设中精准施策,助力三地坚决打赢生态环保修复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去年,自然资源部公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10大典型案例,由铁五院负责勘察设计的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作为北京市唯一入选该名录的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带动了“生态+旅游(民宿)”“生态+文化”多种业态共同发展,被誉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生态岛、生态走廊、正定护城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滹沱河美景得以重现。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七局等单位参建的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沿岸花海如潮、鸟鸣翠柳,焕发新生。昔日河道里全是沙坑丘陵,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变成了如今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
中铁十八局承建的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真空负压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天津造甲村湿地水乡项目已经建成。此后每年可减少固体废弃物近4000吨,发酵产出有机化肥4000多吨,能够极大提升七里海周边湿地、河道水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中国铁建所属单位参建的天津滨海新区热源二厂煤改燃工程,每年减少燃煤消耗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00吨,是减少雾霾,打造津城蓝天的功臣之一……
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更和谐。中国铁建为京津冀三地提供的“绿色方案”,正在助推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京津冀城市群加速形成。
大格局成就大作为
全国首个站城一体化城市交换中心雄安站CEC停车场开门迎客;荣成至乌海高速公路新线和北京至德州高速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将迎来第一批乔迁新居的居民;万亩“千年秀林”凉风阵阵,树影婆娑,一片绿意盎然;“华北明珠”白洋淀景色宜人,水清鱼至。
通车的高铁,拔地而起的建筑,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在中国铁建建设者攻城拔寨、众志成城中,新区的建设正按规划蓝图有序推进,新城每一天都在拔节生长。
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助推器”,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中国铁建深度践行央企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主动参与“千年大计”的担当精神。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4天后,中国铁建召开党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精神,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并称,雄安新区的建设,没有任何理由不深度参与。
言必信。雄安新区设立后,中铁十一局、中铁十二局等单位纷纷在雄安设立办事机构,更是短时间内调集数十万名筑路大军从四面奔袭而来,“挥师进驻”,拿下多个“雄安第一标”。
行必果。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铁十二局承建的雄安站正式投入使用,京津冀三地半小时经济圈正式成形。中铁十八局参建的“千年秀林”生机勃发,构成了雄安新区的绿底色。中铁十二局、中铁建设承建的容东片区上百栋安置房密集建成,即将迎来第一批安置住户……
4年来,中国铁建奋力打造“雄安质量”,积极融入新区建设,不仅在市政管廊、安置房、雄安高铁站、轨道交通R1线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大放光彩,在以千年秀林、水域治理、郊野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环保领域,也不断贡献“铁建方案”。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雄安建设正当时。追梦雄安的人们常常说:“错过了深圳,错过了浦东,不能再错过雄安。”雄安城内,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穿城而过,交汇中心恰如历史的新起点。中国铁建这支劲旅正站在新起点上,迎着“十四五”的春光,奏响开创历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