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 斌
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一面红旗悄然在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挺立起来。短短数年,起自琼山、文昌等多地的星星之火,就汇聚成琼崖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琼崖儿女始终坚定革命信仰,在孤岛奋战中赓续红色血脉,写就了“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传奇。
全岛解放后,琼崖老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铁建及其前身铁道兵顺时而动,以修复海南第一条干线铁路为发端,持续奏响潮起海之南的奋进乐章。
把路修到天涯海角去
1955年,原国家重工业部提出恢复“亚洲第一富铁矿”石碌矿山生产计划和石(碌)八(所)线修复任务书。彼时的石八线因屡遭台风破坏,早已处于严重损毁状态。
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交给谁?历史作出了抉择——1956年2月15日,铁道兵8504部队从湛江口出发,乘船抵达石八线修复集结地。登岛之后,战士们才意识到这绝非简单的“修复”:全线除几座大桥旁还可看见歪歪扭扭的残墩之外,其余铁路线路及设施早已不见踪影。没有路,那就开出一条路;没有桥,那就架起一座桥。铁道兵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全线铺轨任务,为石碌铁矿复产运营创造了条件。
20世纪50年代末,中央提出加快开发琼崖,以适应全国经济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1958年8月,由铁道兵担任施工主力的安(游)黄(流)铁路修复工程破土动工。铁道兵战士完全依靠肩挑手抬,在全长108公里的线路上遇水架桥、逢山穿洞,不停歇地向前滚动作业。1959年10月1日,安黄段修复通车,第一列火车运载着大批盐及木材抵达三亚,经港口转运岛外,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在此期间,铁四院前身原铁道部设计局中南设计分局根据全国《十五年铁路网发展规划》有关环岛铁路的构想,在1958年10月提出了《海南环岛铁路初步设计的方案》。半个多世纪后,随着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技术条件日渐成熟,琼崖人民期盼已久的环岛铁路终于由梦想变成现实——由中铁十四局、中铁二十一局、中铁建设和铁五院等参建的海南环岛高铁西段于2015年12月30日投入运营,与2010年开通的东环高铁“牵手”闭环。至此,总长653公里的世界首条热带地区环岛高铁花落琼崖,联通全岛12个市县,覆盖海南近九成人口,形成便捷畅达的高铁“三小时交通圈”。
融入建设美好新海南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琼崖带来新的生机。当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并划定海南岛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中国铁建迅速在琼成立首家分支机构——中铁十二局海南振海公司,翻开了助力琼崖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一页。
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琼崖大地连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都没有。转眼间,中国铁建已建成琼乐、文博、海口绕城、文琼和万洋等高速公路,构建起“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这一系列高速公路连同文黎大道、吊罗山旅游公路及在建的环岛旅游公路,形成了惠及全岛的“两小时交通圈”。(下转第二版)